廉政中国讯(秦琴)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为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长治黎城县公安局西仵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实际,制定了《关于警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社区警务工作全面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打造“网格+警格”双向发力、深度融合,着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大平安”新格局。
思政融通,创新驱动警务网格新理念
“警网融合”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举措。西仵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引领贯穿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情、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基础信息采集等为主要内容,推行“1+1+N+X”警务模式,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原则,精准划分警务网格,逐人划定“责任田”,实现村村有网、村民小组有格、网格有警、警干(群)联动的治安防控体系。
力量融合,建设综合型基层治理团队
强化警务区与综治网格深度融合,绘制编码、标识统一的警务区和网格融合分布图。结合基层警务工作运行的特点,建立警务网格化管理“一长、三员”制度。“一长”即网格警长、由西仵派出所所长担任,负责本辖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总体布局、任务下达,协调处理相关工作。“三员”即专职网格警员、兼职网格警员、义务网格员。负责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基础信息采集、排查消防隐患等工作,推动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融合开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职能融入,整合全能型基层治理效能
西仵派出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借力“网格”,将服务窗口前移,提供“一站式”服务,以警民恳谈、法律讲堂、视频演播等形式,结合辖区内发生的警情案情事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反邪教、防盗、防火、防溺水等安全防范教育活动21场次。同时,警网协同,不定期开展走访摸排,全面掌握辖区人员信息、动向,加强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的网格化管理,确保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服务准”的工作目标。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面,网格员与民警通过网格工作群加强常态化沟通交流,提前预警矛盾纠纷,提前介入化解,联合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推行“1+N”调解机制,提供调解、评理、法律咨询、仲裁服务,实现受理接待、法律咨询、研判分流、对口调处、评理调解、司法保障等矛盾纠纷“一条龙”化解,避免“民转刑”案件发生。今年以来,在“警网融合”协作下,共摸排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起,不断增强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机制融优,优化融合型基层治理模式
西仵派出所进一步完善乡镇综治办对接机制,建立“警网融合”联席会商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类事件及时妥善处置。充分用好考核“指挥棒”,建立日碰头、周例会、月调度、季评估工作机制,形成“警网联动,警网互动”工作格局,坚持实绩和民意相结合、结果与评优相挂钩,持续提升警网工作质效。
调度融畅,打造闭环型基层治理流程
在辖区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设,将涉及派出所社会治理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实行警务室与村委同址办公,实现警务责任区与网格边界一致。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派出所综合协调、汇总研判、分流指派的功能,推广“公安+综治”为主体的联勤执法队伍,将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在基层、化解在一线、解决在未然,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创新开发“平安西仵”微信采集小程序,设立矛盾纠纷排查、人口、房屋、场所、车辆、走访等18个子模块,通过数据分析为基层前沿社会治理科技赋能,形成事前防范、事中处置、事后溯源的完整工作体系。
警民融治,构筑多元型基层治理格局
西仵派出所牢固树立“服务是最好治理”社会治理理念,与网格员一同发动群众力量,组建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群众性义务巡防“红袖标”行动,形成辖区24小时全天候巡逻防控体系,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警民互助”活动,组建“警医”“警企”“警校”治安联防队伍,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民、利民、助民服务活动,进一步融洽警民关系,助推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百花齐放局面。
“警网融合”建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提升网格化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今后,黎城县公安局将深化完善“警网融合”工作模式,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仵过程中,用实际行动为群众点亮“平安灯”,实现百姓的“平安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