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沈奕肖)金稻丰收,碧波荡漾,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浙江杭州余杭的永安村缓缓展开。7000年前,先民在这里伐木建房、耕稼陶渔,创造了著名的河姆渡文化。7000年后,后人在这里拽耙扶犁、精耕细作,享受着岁丰年稔的幸福生活。日前,“千万工程绘共富,禹上稻乡庆丰年”禹上稻乡丰收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正式举办。
2023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作为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里程碑,河姆渡已成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记录。
当一个沉睡了几千年的聚落遗址赫然出世,浙江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文化传统可从此直溯历史长河的上游。为了更好地向后人展示灿烂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本次禹上稻乡丰收月开展稻田音乐会、稻田露营、稻田迷宫、稻田集市、稻田漫画展等系列活动,在展现丰富多彩的乡村文旅新业态的同时,了解到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启动仪式上,主办方发布了“千名乡村CEO计划”首批培养成果,颁发用于鼓励集体经济创业的造梦基金,有效激发抱团发展新模式的“智慧引擎”。同时,启动在浙港澳青年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启用和美乡村漫画创作基地,吸引更多省内高校人才、乡村文化艺术家以及港澳人才在此就业创业,丰富“禹上稻乡”发展业态。同时,共富直播间发布了守护一亩良田计划、稻田认养、“禹上稻乡”新品。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河姆渡的传承地,余杭成立“禹上稻乡”项目以来,汲取先人智慧二次创新去将农耕文化发扬光大。例如,组织苕溪以北8村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入股建立公司,进行统一运营;将农田资源推向新型种粮主体进行集中种植;打造“山海协作”余杭模式,实现区域同频共振,为“禹上稻乡”寻得实现以城带乡的市场化发展新路径;实施“禹上稻乡”品牌化管理,利用线上渠道售卖产品;以“禹上稻乡”为品牌标识,精准定位8个村功能、定制品牌传播策略;推出“乡村探索、智慧农业、自然教育主题、体育健康”四大主题48个特色课程,以及“余杭民俗游、苕溪逍遥游、禹上寻宝游、稻乡田趣游”四大线路22个乡村旅游点位,将8村联结在一起,为共同富裕路上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从井头山到河姆渡,又到余杭良渚,这片土地不仅是先民建立起的富足繁茂之地,如今更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和余杭区经济主平台。余杭依托地理位置优势,集聚未来科技城企业优势,联合巨量引擎、菜鸟网络等构建村企“共富圈”;集聚城西科创大走廊人才优势,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院、之江实验室等人才枢纽建立校地“共富圈”,赋能乡村振兴;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目前已有来自10个院校的46个大学生团队逐梦禹上。
历经50年,河姆渡文化的传承仍在持续,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其间见证的浙江先民自古勇立潮头的智慧和拼劲,更激励了后人的心灵。今年,余杭街道持续加码乡村运营力量,先后成立系列公司,以运营助力禹上稻乡核心区块永安村实现业强、民富的美丽蝶变。目前,永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9年的73万元提升到2022年的505万元,增幅786%。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约15%。
自发现至今的半个世纪,河姆渡遗址投射出的远古文化之光,依然照耀着时代的进程。得益于浙江省持续加强优秀文化的阐释、弘扬、传播,余杭将“禹上稻乡”的特色抱团发展模式做了资源、人才、流量上的全新升级,推动辖区农文旅融合、农业科技、农产品的发展,拓宽乡村振兴路径,打造乡村文化新景观,昭示出河姆渡文化在新时代更广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