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新的“课程表”出来了,主题是区域协调发展。
12月13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主持十二届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持续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举措,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
12月13日,十二届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唐俊摄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湖南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引领带动“一核两副三带四区”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但由于各地发展差异较大,还面临着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产业支撑力亟待增强等问题。
这次集体学习,就是要把面临的几大重点难点问题搞清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长沙的虹吸效应>辐射效应?
随着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长株潭地区拥有了一席战略地位。
6月28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运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立亮摄
但目前,长株潭这个“一核”仍然不够强。
从经济总量看,2022年长株潭都市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861亿元,在国家已批复的13个都市圈中排名不靠前。
从协同联动看,长株潭三市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互补和配套协作机制。有部分干部认为,长沙对株洲、湘潭乃至全省各地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因此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
实际上,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早期,江苏、浙江的一些企业做大了,把总部搬到上海去;河北、天津的一些企业做大了,把总部搬到北京去,这并不罕见。
随着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优势区域经济外溢性增强,辐射效应会逐渐代替虹吸效应,成为主导。
比如,安徽当年没有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但仍然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慢慢地从“旁听生”转到“插班生”再成为“正式生”。如今,长三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安徽投资发展,辐射的作用明显强化。
对于长株潭三市而言,就是要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准确把握虹吸与辐射的关系,努力形成虹吸与辐射良性互动的局面。
只有长株潭三市强化“对内互济、对外抱团”的协作格局,下大力气提升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方能更好发挥全省高质量发展“定盘星”的作用。
长沙,要努力发挥更大辐射效应,围绕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打造产业集群,把自身锻造得更强。同时,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在湖南发展特别是长株潭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5月14日,2023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市民在中联重科展台观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株洲和湘潭,则应当分别立足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钢材精深加工等方面优势,与长沙进行产业差异化布局,共同推动产业配套分工协作、创新协力协同。
唯有三位“伙伴”携手并进,才能尽快推动“资源集聚”向“外溢带动”转变,带动引领都市圈、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多资源、政策与人才,参与更高水平的城市竞争合作。
各区域发展分别要吃什么“饭”?
湖南“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格局。
刚刚探讨了怎么做强长株潭这个“一核”。如何发挥好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二传手”作用,同样重要。
从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看,岳阳、衡阳均为四千亿级城市,与省会长沙的万亿级存在断层式差距。
存在差距,就要奋起直追。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标中部地区前列的副中心城市,做大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提高自身发展能级的同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让省域副中心更加名副其实。
岳阳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湖南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如今,抛弃“化工围城”的老路子,让绿色临港经济成为新的主力军,成为岳阳的正确选择。
4月8日,湖南城陵矶国际集装箱港,货运船只川流不息。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衡阳,这座国家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是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打造好有色金属、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衡阳必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蝶变”。
除长株潭地区外,对洞庭湖、湘南、大湘西等其它地区而言,既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也要突出主体功能,推动各区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比如,洞庭湖区域要主动对接长三角和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滨水经济、港口经济和现代石化、绿色品牌农业等产业,着力建好大湖生态经济区,端好绿色经济“饭碗”。
湘南区域则要向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更多优质农副产品放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吃上“广东饭”“港澳饭”。
3月10日,嘉禾县晋屏镇下车村湘江源蔬菜基地,村民在采收、分拣、装运蔬菜,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彭华摄
湘西地区则应当对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中医药、酒茶饮等产业,打造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吃上“生态饭”。
各地优势互补、各展其长,才能共同奏响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乐”。
县域经济发展怎么走好特色化差异化之路?
县域兴则湖南兴,县域强则湖南强。2022年,湖南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5.6%,撑起了湖南经济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湖南不少县市常住人口减少,一部分县市特色主导产业不鲜明,全国百强县数量偏少且集中在长株潭,县域经济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明确定位,强化分类发展,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比如说,像古丈县这样的人口小县,大规模发展工业显然不合实际,而应当把目光转向保护好生态,做好茶旅融合文章,带动农民增收。
而对于浏阳、醴陵这样的新型工业化主导型县市来说,则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专精特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10月11日,位于醴陵市的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生产线作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迪摄
相应地,农产品加工转化主导型县市就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另一方面,要促进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提高县城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公共资源科学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让农民进城有活干、享受服务无差别、变成市民无顾虑,让群众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协调”,根本在“发展”。这次集体学习之后,湖南必将进一步找准坐标、抢抓机遇、补齐短板,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