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梅真君)在浙江天台,悠悠岁月里,曾走出一位少年,他似破土春笋,节节向上,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就是梅士芳烈士。
一、少年英才初长成(1905-1922)
1905年,梅士芳诞生于浙江天台的一个药商之家。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仿佛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学业上成绩斐然。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如汹涌澎湃的江海,席卷而来。年仅14岁的梅士芳,彼时正在天台中学读书。他心中满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他们仔细查禁日货,让那些带着屈辱烙印的商品无所遁形;他们精心排演新剧,用生动的表演传递着爱国的热忱。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播撒在乡里的反帝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爱国激情。
1921年,梅士芳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在校园里,他对英语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那一个个字母在他眼中仿佛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经过努力,他的英语造诣尤为突出。1922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他转入文生氏英语专修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日后的革命活动默默储备着锋利的语言利器。
二、革命征途启新篇(1923-1927)
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波折。1923年,梅士芳的父亲不幸离世,家庭陷入困境,原本出国留学的计划化为泡影。然而,这并没有熄灭他心中的革命火焰,反而让它燃烧得更加炽热。这一年,梅士芳回到乡里,成为一名教师。他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像一位播撒希望的使者,将新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他讲述着外面世界的变化,鼓励学生们追求自由和平等,让那一颗颗年轻的心开始萌发出对未来的憧憬。
1924年,梅士芳来到上海,在洋行任职。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那血腥的场景、同胞的惨叫,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
1925年,梅士芳回到家乡,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组建了“与众同乐部”。表面上,这是一个开展文体活动的俱乐部,可实际上,它是梅士芳精心打造的革命联络站。在这里,人们以唱歌、跳舞、演戏为掩护,秘密传递着革命的信息,谋划着未来的行动。北伐军入浙的消息传来,梅士芳激动不已。他带领群众,像猛虎下山一般,擒拿了反动县长,为百姓除去一大害。随后,他又积极筹建商民协会,四处奔走、组织协调,在他的努力下,商民协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1927年初,梅士芳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党务训练班。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同年3月,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然而,风云突变,“四·一二”政变爆发,白色恐怖笼罩着大地,中共浙江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在这危急时刻,梅士芳化名李新,临危受命,担任浙江省团省委技术书记。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党组织的秘密。
1927年11月,叛徒的出卖让梅士芳陷入了敌人的魔掌。他与徐玮(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等同志同时被捕。关押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妄图让他屈服。皮鞭抽打在他身上,鲜血直流,但他咬紧牙关,始终坚称:“徐先生只是访友,与革命无涉。”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上级,守护着党的秘密,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三、铁窗丹心照汗青(1927-1932)
浙江陆军监狱,这座黑暗的牢笼,却成为了梅士芳和其他革命家们的“红色大学”。在这里,梅士芳与张秋人、薛暮桥等志同道合的革命家们相遇。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的信仰却无比坚定。
梅士芳利用自己精通外语的优势,翻译外文著作,将革命的真理传递给狱中的同志们。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激励人心的力量。他还创作了《绝不低下高贵的头》等革命诗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革命的忠诚和对自由的向往。
决不低下高贵的头
李新
牢狱生活,
赛过皇后;
要茶要饭,
不用开口。
窗外的明月,
是我们的伴侣;
墙上的麻雀,
放开歌喉,
唧唧喳喳地唱个不休,
也为我们说自由。
为人民幸福,
我们宁愿把牢底座穿,
决不向敌人低下高贵的头!
1930年,梅士芳与徐迈进(又名徐建三)共同创作了《囚徒歌》。那激昂的歌词,仿佛带着冲破牢笼的力量,穿越了坚固的牢墙,传唱大江南北。后来,这部作品被杨沫载入《青春之歌》长篇小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革命的激情。
1931年,梅士芳参与组织了杭州、苏州的难友越狱,这一行动震动了当局。敌人恼羞成怒,将他转押到南京。即便身处更加恶劣的环境,身患重疾的梅士芳也从未放弃斗争。
1932年10月26日,梅士芳在狱中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最终瘐死狱中,年仅27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同乡写下信件:“失败乃成功之母,赤旗终将遍寰宇。”这简短的话语,却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仿佛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呐喊。
四、忠魂相继耀征途,梅氏兄弟写传奇
梅士芳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堂弟梅含章,深受其影响。1949年4月,梅含章担任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少将副司令兼守备总队总队长。在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梅含章想起了兄长的教诲和期望,毅然决定起义。
1949年,江阴要塞起义成功,梅含章带领部队为解放军渡江提供了有力支持,成就了“佩剑将军”的传奇。电视剧《江阴要塞》中梅汉章的原型就源于此,梅士芳和梅含章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佳话。
五、正名之路见赤诚
梅士芳在狱中病故后,由于当时情况特殊,证人难寻,他的烈士身份一直未能得到认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甚至有人污蔑他为叛徒,他的后代也受到了许多不公待遇。但梅士芳的嗣子梅安沛父子坚信先辈的清白,他们踏上了艰辛的考证之路。数十余载寒暑,梅安沛父子四处奔波,查阅资料、寻找证人。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就像执着的寻宝者,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着真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1979年,天台县政府为梅士芳烈士及家属梅安沛、梅真君父子等人平反昭雪。
1991年,中共天台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人员历时两年多走访几个省市的证人、查阅南京雨花台档案馆,以详实的史料写成《决不低下高贵的头---梅士芳烈士传略》(姜仁潮执笔),并收入天台党史文献专著《赤诚儿女》。
2017年3月28日,梅士芳烈士天台烈士山立碑。天台县政府有关部门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值此烈士牺牲93周年之际,重读他的狱中绝笔:“窗雀犹唱自由曲,明月长伴革命心”,那跨越时空的英烈风骨,仿佛化作一股磅礴的精神力量,注入到新时代的征程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