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刘鹏 牛泽菁 李沁于)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晋城沁水县十里乡以村规民约为切入点,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十里乡突破传统村规民约制定模式,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决策”的制度框架。“板凳议事会”将村“两委”干部、乡贤能人、普通村民凝聚在一起,形成“问题共商、条款共议、责任共担”的治理格局。在处理野外用火、环境治理等高频问题时,采用“问题清单梳理—量化标准协商—条款试运行”的渐进式制定流程,既保证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又兼顾乡土社会的柔性治理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度生成机制,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村规民约真正入脑入心,十里乡构建起“线上+线下”“制度+文艺”的复合传播体系。线上平台通过短视频、微信推文等新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制度规范转化为生动的文明叙事;线下则通过文艺创作传递价值理念,原创小品《村规民约就是好》等作品,以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为素材,让文明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这种将制度文本具象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说教的生硬感,推动村民从“被动遵守”向“主动认同”转变。
在制度执行层面,十里乡探索出刚柔并济的保障机制。村民监督小组与问题台账制度确保日常监督常态化;将履约情况与文明家庭评选、评优资格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对违约行为实行分级惩戒,既坚守制度底线又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模式在井沟村野外用火事件处理中成效显著,通过教育引导与适度惩戒相结合,既纠正了违规行为,又增进了村民对制度的理解,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提升。
如今的十里乡,大操大办、环境脏乱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以村规民约为抓手的治理创新,本质上是通过制度重构激活乡村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村规民约与法治、德治的协同路径,让这一基层治理工具在乡村振兴中持续释放活力,构建更具韧性的乡村治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