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秦琴 张学平)五一假期期间,太原古交市邢家社司法所联合邢家社派出所、各村委,以“底数清、管控严、服务暖”为目标,开展重点人群“拉网式”走访排查,为假期安全稳定筑牢基层防线。
隐患清零:精准排查织密安全防护网
聚焦婚恋家庭、征地拆迁等9大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组建“包村领导+网格员+民警”三人专班,对全乡刑释解矫、精神障碍患者等5类重点人员开展“敲门行动”。每到一户,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并记录重点人员家庭、生活以及心理状态,同步开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普法教育,现场解答法律疑问23次,发放《依法维权指南》150余份。
“弓大哥,最近身体怎么样?有困难随时联系我们。”在安置帮教对象家中,司法所干警主动对接就业帮扶政策,协调相关部门为其提供帮扶,这种“管理+服务”的模式,让重点人群感受到社会关怀,从“被动管控”转向“主动配合”。
智慧管控:动态台账实现精准施策
创新建立“五色预警”动态管理机制:红色(高风险)每日随访、橙色(中风险)三日一访、黄色(低风险)每周一访,绿色(平稳)每月跟踪。通过“一人一档一专班”,详细记录75名重点人员的现实表现、社会关系及帮扶需求,同步接入“智慧网格”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更新、风险自动预警。
针对在外务工人员,建立“云走访”机制,通过微信视频、电话沟通等方式掌握动态,累计联系重点人员127人次,成功劝阻2起越级信访苗头。“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全乡重点人群分布,风险隐患一目了然。”司法所负责人指着动态管理屏幕说。
暖心疏导:从“问题管控”到“心理赋能”
组建由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乡贤组成的“心灵护航队”,对“三失一偏”人员、婚姻家庭不幸者、重大疾病患者以及有暴力倾向和厌世情绪的人群,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降低潜在社会治安风险。在走访中发现一名失业青年情绪低落,工作人员联合企业为其提供技能培训,成功推荐就业。这种“疏导+帮扶”模式,让管控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
“以前觉得被‘盯着’不舒服,现在知道是为我好,有困难也愿意说了。”一名社区矫正对象感慨道。活动期间,共化解家庭矛盾2起,协调民政救助3人,帮助13名重点人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长效机制: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此次行动吸纳老党员、退役军人等20人担任“风险观察员”,形成“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同时,将重点人群管控纳入“法治乡村”常态工作,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总结”制度,推动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小单元。
邢家社司法所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看住人’,更要‘暖人心’。通过政策帮扶、法治宣传、心理疏导组合拳,让重点人群真正融入社会,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这场假期中的“平安守护战”,不仅实现了“零脱管、零滋事”目标,更探索出一条“刚性管控+柔性服务”的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