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孙锁贵 冯芝埔)在公益诉讼检察事业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行者,他叫王海明,吕梁交口县检察院一位70后的公益诉讼检察官,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或深或浅的皱纹,却从未冷却他对公益诉讼检察事业滚烫的初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箴言在王海明的职业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我院党组成员和第三检察部主任的他从不满足于办公室里的文件审阅和纸上谈兵,每一个案件都亲自深入一线。那些崎岖的小路,是他探寻真相的征途。山路蜿蜒曲折,两旁的荆棘不时划过他的衣角,可他眼中只有前方的目标——为公益守护。
为了核实石料厂非法取水的线索,已经54岁的他走进了落叶过膝的山路。每一步都迈得艰难,厚厚的落叶下是未知的坑洼和松软的泥土,稍不留意就会滑倒。但他未曾停下,弯下腰仔细查看被破坏的植被,从残留的水管判断水井的位置,收集证据。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脸上也被树枝划出了细小的血痕,可他浑然不觉,一心调查线索。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调查养猪场污染环境案件时的场景。走近养猪场的化粪池,恶臭冲天,令人作呕。周边的居民长期饱受异味的困扰,苦不堪言。王海明毫不犹豫地靠近化粪池,近距离查看化粪池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建设。刺鼻的气味让他几次险些呕吐,但他强忍着不适,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他深知,自己多坚持一秒,周边居民就能早一天迎来清新的空气。
在一次次的实地调查中,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亲力亲为、身体力行。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公益诉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排忧解难,为社会守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担当。在公益诉讼的道路上,王海明用他泥泞山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额头划过的每一滴汗水,书写着属于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壮丽篇章,成为守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道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