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兵,1991年出生,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21年8月考入临汾曲沃县人民检察院,现为第三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在如歌的青春里奋力拼搏
王兵
近三个小时的课程结束时,我盯着笔记本上零散的关键词——“系统观”“细节力”“共情力”,忽然想起谢金娜检察官开场时说的那句话:“今天不是教你们怎么办案,而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顺着思路回想授课老师的“分享”内容,荡开的涟漪远比具体的办案技巧更深刻。作为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条线摸爬滚打三年的青年干警,那些曾以为“知道却做不到”的困惑,那些“努力却迷茫”的焦虑,终于在这场讲座里找到了答案。
从“办案者”到“治理参与者”
重新定义工作的坐标
过去总觉得,办好手里的案子就是合格。民事监督要盯着裁判是否公正,行政检察要盯着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公益诉讼要盯着损害是否修复——这些“硬指标”像尺子,量着我的工作。
此次授课让我认识到,每一份检察建议背后,可能是一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监管漏洞;每一次公开听证,可能是一次公众法治意识的启蒙;每一起公益诉讼,可能撬动一方治理模式的转变。
我曾以为“完成办案流程”就是履职终点,却没想过:
发出的检察建议是否真的推动了制度完善?
支持起诉的农民工拿到工资后,是否还需要心理疏导?
督促修复的耕地复垦后,村民的种植技术是否需要升级?
这些“后续”从未被纳入我的考核指标,却真实影响着检察监督的社会效果。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新时代的检察人,要跳出“就案办案”的舒适区,把每一个案件都当作观察社会的窗口、参与治理的切口。我们的坐标,从来不在卷宗的厚度里,而在社会治理的广度中。
从“差不多”到“较真儿”
细节里藏着职业的尊严
课上提到“法律监督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下意识摸了摸桌上刚办结的案卷——证据清单是否核对过原件?法律条文引用是否精确到款?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证据,是否真实有效?这些曾经被我视为“流程性工作”的细节,此刻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所谓“严谨”,不是刻板的吹毛求疵,而是对法律尊严的敬畏,对当事人权益的负责。
民事检察要精准监督,就得把证据的链条抠到每一环;
行政检察要穿透式监督,就得把行政行为的逻辑理到最深处;
公益诉讼要找准切入点,就得把行业规则的漏洞查到最彻底。
这些“较真儿”,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厉害”,而是为了让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从“完成任务”到“主动靠近”
情怀是最持久的动力
曾经有段时间,我陷入“案多人少”的焦虑:今天要梳理民事卷宗,明天要回复当事人反映的情况,后天要针对公益诉讼开展调查,哪有时间“额外”关注当事人的需求?
但课上的一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心里的褶皱:“你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是啊,那个来申诉的老人,可能只是想讨一个说法;那个因企业违法排污受损的村民,可能急需心理安抚;那个为公共利益奔走的志愿者,可能最需要的是认同。
我开始尝试改变:
给来申诉的当事人递一杯热水,耐心听完他的“唠叨”;
去村里核实公益诉讼线索时,和老乡坐在田埂上聊聊天,听听他们对问题的真实看法;
制发检察建议后,主动回访相关部门,看看整改过程中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这些“额外”的举动,反而让我更理解了当事人的诉求,让监督更有温度。
原来,所谓“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愿意多走一步的自觉、多问一句的善意、多想一点的用心。
当我们把自己放进当事人的处境里,那些原本“难啃”的案子,会因为理解而变得柔软;那些原本“冰冷”的法条,会因为温度而更有力量。
我望着桌上的笔记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检察人该有的样子——抬头看全局,低头抓细节,心里装着人。”
这堂课没有教我如何制作一份完美的法律文书,如何整理一套严谨的证据清单,却教会了我:比“办好案”更重要的,是“当好检察人”;比“完成任务”更珍贵的,是“主动靠近”;比“专业能力”更核心的,是“职业情怀”。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些感悟继续前行。
或许我依然会在办案中遇到困惑,会在热情消退时感到疲惫。但我知道,只要心里装着“怎么当检察人”的叩问,就能在每一起案件中找到方向,在每一次选择中坚守初心。
这,大概就是这场课后,我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