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孙锁贵)在吕梁山深处的石楼县义牒镇,总能看到一个背着帆布包匆匆赶路的身影——义牒信用社客户经理贺志荣。这个印着“山西农信”字样的背包里,装着他的“三件法宝”:整村授信档案、移动办贷设备和群众需求清单。自“问需于民 送贷上门”专项活动开展以来,他累计走访农户430余户,为94户农户授信560万元,帮助8家小微企业获得“及时雨”,用脚步践行着新时代的“背包精神”。
背包里装着“及时雨”
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多亏贺经理背着授信设备上门,不然我的养牛场早垮了!”义牒镇张家坡村脱贫户张大山激动地说。去年冬天突降暴雪,他的牛棚坍塌导致30头肉牛受冻,正在为维修资金发愁时,贺志荣顶着风雪送来“整村授信”预授信通知书,当天完成5万元信用贷款审批,解了燃眉之急。
这样的场景在贺志荣的工作中已成常态。他创新推出“服务日历”,春耕前走访合作社摸排农机需求,秋收时对接粮食加工企业测算周转资金。在褚家峪村创建信用村时,他连续驻村,白天采集村民信息,晚上在村委会组织送贷夜谈,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晋享贷",让这个曾经的金融服务空白村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
肩膀上扛着“责任秤”
守护小微企业发展
“这200万贷款到账时,我们的生产线正在等米下锅。”石楼县丰裕农产品加工公司负责人李梅至今难忘那个凌晨。当时企业因疫情导致货款回笼延迟,面临订单违约风险,贺志荣得知后连夜协调审查资料,通过“供应链金融绿色通道”48小时完成放款。
针对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痛点,贺志荣总结出“三早工作法”:早介入企业筹建、早建立信用档案、早设计融资方案。他带领团队绘制产业地图,为义牒镇小杂粮产业集群定制授信模式,既为核心企业提供设备升级贷款,又为上下游农户发放收购预付款,形成“贷动一家、激活一片”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经他办理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保持为零。
心坎里刻着“服务经”
创新普惠金融实践
在贺志荣的办公桌上,摆着本特殊的“民情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客户需求:王家庄七旬老人需要上门办理社保卡激活、李家沟商铺建议增加二维码收款设备、镇中心小学教师群体期盼消费贷产品......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都转化为他改进服务的具体举措。
他牵头组建“移动金融服务站”,将信贷服务与医保缴费、反诈宣传等民生事项结合,实现“一次走访、综合服务”;针对山区留守老人,开发视频面签模式,让在外务工子女远程参与授信流程;利用信用积分卡,将信用评分与贷款利率挂钩,激发村民守信意识。
“金融服务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带着泥土温度的情谊。”贺志荣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7年扎根山乡的坚守,让他从“小贺”变成百姓口中的“贺管家”,背包磨破了3个,鞋子走坏了5双,却把农信服务的根系深深扎进吕梁山的沟壑梁峁。在他的带动下,义牒信用社整村授信覆盖率达到100%,真正让“百姓银行”的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