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孙锁贵 房志勇)“作为临县农商银行基层网点工作的70后农信人,我经常听身边离退休的老同志讲,那时候正在创业的农信人,上山下乡时肩挎一个黄背包,就凭一颗对农信事业赤诚的情怀,全靠一双脚跋山涉水,不怕山高路远,不畏风暴雨骤,踏遍辖区的每一个山庄窝铺,将党的惠民金融政策送到善良而敦厚的父老乡亲的家门口。”吕梁临县农商银行城区支行的行长薛福平在谈及“首季开门红”营销工作时,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候情景,情不自禁地说道。而新时代的农信人也在深情地呼唤:归来吧——曾经的“背包精神”,这就是双向奔赴的传承。
老百姓口中的“流动银行”
说到“背包精神”,薛行长的英模事迹催人奋进。在“首季开门红”营销竞赛活动中,个人揽储和实体贷款投放均位居前列是45岁以上老农信营销标兵。
他情系一方人民群众,用“背包精神”打造农信社“百姓银行”口碑。身为一名支行行长,他从事农村金融工作35年,问农情、访民需、解民困。他对农民有着诚挚的感情,深知农民群众“贷款难”的疾苦。
为解决农民“贷款难”,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80%的时间在工作最前沿,在客户家中走访问寒问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流动银行”。只要他出现的地方随时随地可办理存储、转账、贷款、结息等业务,是真真实实的“问需于民送贷上门”。
扑下身子去走访用真情送服务
这几年来,薛行长带领员工持续开展“访客户、送服务、共发展”活动。在“访”字上下功夫,在“送”字上做文章,在“赢”字上发寸力。将客户分为几个群体,在“五个摸清”基础上,落实营销进度、营销人员、营销措施,从客户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找准服务切入点,面对面开展营销攻势,缩短营销半径,提高营销成功率。
记得,是一个非常炎热的休息日,火样的太阳下烤得街边的树儿叶子打卷,员工们满头大汗,顶着炎炎烈日,手提资料包,一间间商铺摸底、登记,了解客户。一边针对客户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热情主动地向客户介绍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机等电子类产品,一边提供各类理财、存款、支付结算等产品和服务,任何金融需求和难题在他这里都成为分分钟解决的最佳路径。
忆往昔,为了完成总行交给的金融扶贫任务,他组织人员充分发扬“背包下乡,走村进户”的传统,在对贫困村的农户进行资料收集、评级、授信的工作中,为使贫困户尽快得到信贷支持。在他的带领下,城区支行的工作人员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地入户登记、整理资料。他们每到一处公示贷款流程,让贫困户“一目了然”,他们的工作,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过去的辉煌,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农信人薪火传承的“背包精神”;未来的开拓,依然离不开新时代的“背包精神”“三种精神”。新起点新征程,新老农信员工双向奔赴,开创更加美好明天。在临县农商银行“转型提质”的历史机遇期,临县农信人,任重而道远,将义无反顾为梦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一以贯之的实干心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义无反顾的担当状态,继续发扬“背包精神”,用实干创造非凡业绩,推动临县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