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孙锁贵 冯芝埔)在山西临县的三交镇,藏着两座充满故事的传统村落——双塔村和孙家沟村。它们枕靠着黄河,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承载着黄土高原的历史记忆与烟火气息。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向临县三交镇,窗外是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间尽显苍茫与雄浑。远处,黄河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奔腾而过,激荡起的浪花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三交镇,这座因“汾河、屈产河、黄河交汇”而得名的古镇,自古便是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之地。而双塔村和孙家沟村,就像两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双塔村
双塔村因村中的千年古塔而闻名,曾是古战场上的重要据点;踏入双塔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巍峨耸立的古塔,它们一东一西,如同两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两座古塔始建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塔身斑驳却依然气势恢宏。塔身上精美的砖雕佛像、祥云纹饰,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也见证着村落的兴衰变迁。
沿着石板路深入村中,窑洞与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黄土坡上,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景观。这些建筑大多采用“靠崖式窑洞”的形式,依地势而建,冬暖夏凉,既体现了黄土高原居民的智慧,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红彤彤的辣椒串和金灿灿的玉米,与古朴的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
同时,双塔村也是明清时期晋商商道上的重要节点。往来的商队沿着黄河岸边的古道经过此地,带来了繁荣与财富。村中至今留存着许多古商铺、骡马店的遗址,虽然建筑已残破,但从残留的石柱、门楣上,仍能想象出当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双塔村辉煌过往的见证,更是研究古代军事与商业文化的珍贵资料。
然而,双塔村最令人瞩目的,还是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主动撤离延安。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人员转移到山西临县,4月11日,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在临县成立并驻留一年,其中,中央后委的主要领导人叶剑英、杨尚昆就住双塔村。这里成为了中央后委枢纽机关所在地和中央重要机关作战部、特别会计室、外事组所在地。沿着村里的小路前行,我们来到了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驻地旧址。这里由几座院落组成,虽然建筑外观质朴无华,但却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走进毛泽东路居处,那几孔普通的窑洞,便是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时,专程看望中央后委机关并开展土改调研,居住两晚的地方。窑洞里的陈设简单而朴素,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让人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朴素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中央外事组旧址同样引人注目。1947年5月1日,中共中央外事组在双塔村成立,中央后委书记叶剑英兼任中央外事组主任。如今,这里已完成展陈工作,有馆藏文物200余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走进旧址,按照当时机构设置布展的场景,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外事组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积极筹备、努力工作的身影。大门东侧展厅陈设着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事外交工作机构的演变过程以及新中国外交成就,见证着中国外交从艰难起步到逐步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大门西侧的排版室、印刷室,还原了当年的工作场景,让人感受到在艰苦条件下,革命先辈们为传播信息、开展对外宣传所付出的努力。
在双塔村,革命先辈们不仅在这里指挥作战、开展工作,还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防备敌机空袭,他们与村民一起凿挖防空洞,如今这些防空洞遗迹尚存,成为那段历史的特殊见证。村里还流传着许多中央后委机关关心群众疾苦、为百姓办实事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双塔村红色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古建筑和红色遗迹,双塔村还有着独特的传统手工艺。这里80%的村民都掌握传统加工制造铜、铁、不锈钢器皿的手工艺,产品精美绝伦,远销全国各地。漫步在村里,不时能看到手工作坊里,工匠们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将一块块金属原料打造成各式各样实用又美观的器具。铜铃铛清脆的声响、铁锅光滑的质感、不锈钢饰品精致的造型,无不展现着双塔村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传承。
如今的双塔村,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传统村落资源,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修缮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村民们也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售卖手工艺品,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另外在双塔村,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去感受到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社火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村民们身着鲜艳的服饰,在锣鼓声中尽情舞动,热闹非凡。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黄河九曲阵”,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参与者沿着九曲十八弯的阵形穿梭,寓意驱邪避灾、祈福纳祥。
孙家沟村
一进村,便被眼前保存完好的明清院落群所震撼。仿若闯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脚下蜿蜒的石板路,历经数百年风雨冲刷,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如同一条条丝带串联起村庄的前世今生。道路两旁,是成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处处彰显着晋西北民居的独特韵味。这里的四合院,多为二进或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对称,每一处细节都匠心独运。精美的木雕门窗上,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墙头的砖雕,线条流畅,造型古朴;就连门墩上的石雕,也雕刻着吉祥纹样,无声诉说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沿着巷道前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孙家沟的孙氏宗祠。这座巍峨庄严的建筑,承载着孙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宗祠门前,石狮威严矗立,仿佛在守护着家族的安宁与兴旺。步入宗祠,高耸的屋檐下,匾额上的金字熠熠生辉,记录着孙氏家族历代贤达的功绩。梁柱间悬挂的族谱,密密麻麻的名字,见证着家族的血脉延续。每逢重大节日,孙氏后人都会齐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袅袅青烟中,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也维系着家族的深厚情感。
孙家沟不仅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重要的红色根据地。村内至今保留着当年八路军的指挥部旧址,几孔朴实无华的窑洞,曾是运筹帷幄、指挥战斗的核心场所。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文字虽已褪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坚定。走进指挥部旧址,简陋的土炕上,仿佛还留存着战士们短暂休憩的身影;破旧的木桌上,油灯的痕迹诉说着彻夜不眠的战略谋划。在这里,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得以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孙家沟的民俗风情同样令人陶醉。这里的村民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每到春节,村里便热闹非凡,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轮番上阵,村民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铿锵的锣鼓声中,舞龙队伍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盘旋游走,活灵活现;跑旱船的演员们踩着轻快的步伐,仿佛在水中摇曳生姿,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而在丰收时节,孙家沟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庙会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糖画、剪纸、面塑,每一件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与巧思。
孙家沟的美,还藏在四季变换的田园风光里。春天,杏花、桃花次第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朵点缀在黄土坡上,宛如世外桃源;夏天,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生机盎然;秋天,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挂满枝头,漫山遍野一片丰收的景象;冬天,皑皑白雪覆盖村庄,古老的建筑在银装素裹中更显静谧悠远。无论何时来到这里,都能领略到不同的自然之美,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宁静。沿着山间小径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鸟儿的鸣叫,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惬意。
在双塔村和孙家沟村的探访过程中,美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河鲤鱼是当地的招牌菜肴,这里的鲤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村民们将黄河鲤鱼红烧、清蒸或炖煮,搭配上自家种植的豆角、土豆,汤汁浓郁,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临县特色美食也让人赞不绝口。黄米油糕外酥里糯,蘸上白糖,香甜可口;抿尖面口感爽滑,浇上西红柿鸡蛋卤或羊肉臊子,别有一番风味;还有用红枣、小米熬制的粥,暖胃又养生。在农家小院里,我们品尝到了地道的“三交农家宴”,每一道菜都充满了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了黄河岸边的独特风味。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孙家沟村,既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又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这座古老的村落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热情好客的村民们,用质朴的笑容、地道的农家美食,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在古宅中静听岁月的回响,在红色遗迹中追寻革命的足迹,在民俗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田园风光里放松疲惫的身心。孙家沟,就像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等待着更多人来发现它的美,续写它的传奇。
这两座古村,一个以古塔和商道文化闻名,一个以明清院落和红色历史著称,它们如同两本厚重的史书,向我们展示了黄土高原上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千年古塔的沧桑,感受到了明清院落的典雅,聆听了红色故事的激昂,也品尝到了黄河美食的醇厚。每一处遗迹、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笑脸,都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与不舍。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走进临县三交镇,走进双塔村和孙家沟村,去探寻历史的足迹,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去体验乡村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