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姚荣兴 石宝宝)在太行山脉和恒山余脉的褶皱里,在平型关大捷的炮火记忆与明长城的历史烟云中,坐落着被誉为“红色地标・传统古村”的忻州繁峙县平型关村。这片浸润着英雄热血的土地,如今正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卷轴上,挥毫泼墨,描绘出一幅“环境美、产业兴、治理优”的画卷。
当夏日的清风掠过明长城的垛口,当民宿的灯笼照亮古老的街巷,这个曾以“红色抗战名村”闻名的北方村落,正以全方位的蜕变,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
设施建设打造宜居乡村
五月的平型关村,阳光掠过明长城的青砖,洒在古老的巷道上。村民李灵芝站在自家厨房前,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以前要从沟里挑水吃,现在打开龙头就有水,污水还能直接排走。”她说着,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曾经的平型关村,受困于山区地形,基础设施薄弱:黄土巷道晴天扬尘、雨天泥泞,村民吃水靠肩挑驴驮,生活污水随意倾倒。2024年,随着“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落地,一场重塑乡村肌理的攻坚战悄然打响。
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5270米给水管网如同“毛细血管”深入村落,1200米排水管道织就地下“脉络”,12座水井合理布局,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排水问题。与此同时,8179平方米路面及其配套设施修复工程已经完成,4300平方米联户巷道硬化让家家户户门前通上“便民路”。
变化不仅在地下。村南门平台整修后,古朴的城楼与新建的文化广场相映相衬、别具意味,34个车位的停车场整齐划一,地坪上花岗岩侧石间新栽的树木正吐露新芽。傍晚时分,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红色宣传栏在路灯下格外醒目,勾勒出一幅宜居乡村的现代图景。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连空气里都飘着‘发展味’。”李灵芝的感慨,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如今的平型关村,垃圾桶定点摆放成线,柴草垛隐身于青砖矮墙后,白墙灰瓦的传统民居与红色旅游标识相得益彰,千年古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站在附近的山上,眺望平型关战役遗址,仿佛仍能感受到1937年那场荡气回肠的胜利。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每年吸引着数万游客前来追寻红色记忆。如今,平型关村正以红色为底色,绘就产业融合的多彩画卷。
“游长城——观战场——学党史——住农家”,这条精心设计的精品旅游线路,串起了平型关村的“红色家底”与“绿色资源”。新建的平型关战役展览馆,生动讲述着那场威名赫赫的大捷;明长城蜿蜒于群山之间,烽火台遗址诉说着古代军事智慧;仰头山作为文殊菩萨传教地,每年六月十九的庙会吸引着晋冀蒙三省香客。特色民宿建成后,更让游客得以“夜宿古村听松涛,晨踏石阶觅红迹”。
在农特产品体验中心,村民王女士正忙着打包黄小米、胡麻油等特产。“以前种的东西卖不上价,现在游客来了直接买,电商平台还能包邮到家。”直播带货专区的屏幕上,主播正对着镜头推介各类杂粮,身后的展柜上,各式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
民宿产业更是激活了“沉睡资源”。利用闲置院落改造的民宿,尽显晋北乡村建筑风格。游客张女士来自北京,体验过民宿后点赞:“这里既有红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孩子住得不想走。”自运营以来,民宿接待量突破1800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3.5万元。
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激活了村民致富的“造血功能”。平型关村2023年和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双破百”,村民年均增收达5000多元。
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还在持续。村“两委”正与专业团队合作,计划开发“红色研学+农事体验”产品。届时,游客可参与种植采摘、手工磨面等活动,赶上冬季,还可夜晚围炉聆听老党员讲述抗战故事。“我们要让游客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把流量变成‘留量’。”村党支部书记赵长胜的话语中,透着对未来的期许。
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合力
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平型关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解决农业农村相关问题,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合力。
村“两委”班子是核心动力源。各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主动担负起全村的各项事务,特别是农业发展、电商经营、旅游开发、纠纷化解等更是时时抓在手上。“每周‘两委’碰头会,我们都会晒进度、摆问题、想对策。”赵长胜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民宿运营、管网施工、游客接待等事项的责任人和时间表。
党员队伍是先锋力量。全村党员积极开展“四带动”活动:带头兴办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做群众的工作,化解矛盾,带动社会和谐稳定;带头文明节俭,推动乡风民风持续改善,带动移风易俗;带头成为环境卫生治理的模范,带动卫生环境生态提升。“党员干在前,群众看在眼里,自然跟着干。”有村民表示。
党建联建是创新引擎。2023年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一党支部的结对帮扶,为平型关村注入新活力:对方捐赠的体育器材充实了村文化活动中心,选派的专家团队为农产品电商提供技术指导,计划探索“红色体育研学”活动吸引北京、天津等地的青少年前来体验。“这种‘跨行业党建’让我们打开了思路,原来乡村发展还能链接这么多资源。”赵长胜说。
如今的平型关村,党建引领体现在细微处:文化广场的红色宣传栏定期更新政策图解,“三会一课”融入田间地头的产业讨论,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活跃在助农、助学一线。这种“党建+”模式,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主心骨”。
从“挑水吃”到“拧水喝”,从“看风景”到“创风景”,平型关村的蜕变,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忻州大地的生动实践,更是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鲜活样本。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明长城的垛口,这个古老村落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