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彭敏瑞和她心中的大江大河
2022-09-06来源:编辑:

黄河九曲连环,淮河水阔浪涌……我国的大江大河共同哺育着我们伟大的民族。江河安澜的背后,离不开从大禹治水时期就开始的防汛救灾工作,与百姓紧紧相连。

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黄河淮河流域处处长彭敏瑞在防汛救灾岗位上已经工作12年了。汛前,负责起草工作会议材料、备汛通知,筹备汛前检查;汛期,要不停收集汇总汛情险情灾情信息,编发通知、简报,撰写各类材料;汛后,又忙于起草总结评估、调研报告、指导意见等……每一年,她要写上百篇材料、几十万字,还要奔赴抗洪抢险一线,走遍大江南北。

“防汛救灾这项工作很神圣,关系到万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承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的应急人,我们的工作就是统筹协调、指导协助防汛救灾,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及时响应、高效支援,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彭敏瑞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大江大河,她心中的大江大河就是为了百姓的平安而不懈奋斗。

用心——“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1998年夏,气候异常,暴雨频发,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嫩江、松花江也暴发特大洪水。千钧一发之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力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彭敏瑞在电视中看到人们抗洪的身影,肃然起敬。带着一份为民平安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在天津大学就读本科、研究生的她,均选择了水利专业。

2010年6月,彭敏瑞考入原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从事防汛救灾工作。虽说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跟防汛有关,但真正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她发现自身所学和工作实际有很大不同。

当月,福建南平遭遇“6·18”特大暴雨袭击,闽江干流发生30年一遇的大洪水。端午假期,入职仅 4天的彭敏瑞作为国家防总工作组的一员,紧急赶往福建省防汛一线协助开展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刚入职,去之前我不知道到底要做些什么准备,背起行囊就出发了。”彭敏瑞回忆说,到了受灾点之后,当地党政一把手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淋着雨、走过泥泞不堪的道路,商讨如何转移救援、安置群众。

“看到一些村民在河岸边祭奠因灾不幸失踪的亲人,我感觉到了这份工作的责任和分量。如果风险研判得更准确一些、转移避险更果断一些,就能更多地避免人员伤亡,灾害损失就会减少一分。”第一次前往灾害现场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彭敏瑞的脑海中。

回到北京后,彭敏瑞和同事一起负责起草福建工作组防汛救灾报告,呈报给国家防总相关负责同志。对于她来说,还是第一次。

彭敏瑞将在工作组收集的气象、水文、灾情和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再加上市、县、乡镇各种基础资料,摞起来有一尺多高。资料里,有专业性极强的“汛限水位”“警戒水位”等词,还有一堆不知道名字的水文站、水位站。顿时,她不知该如何下手。

怎么办?抱着工具书从早到晚查,茶余饭后逮着同事们就问,那几天,彭敏瑞一门心思地研究。报告一遍遍交出去,一遍遍退回来改,光是一页半的雨情汛情灾情,她就改了十几遍。

报告最终通过后,彭敏瑞又把处长、司长们落笔留痕改过的文件都收起来,夹上夹子,常翻常新。处长鼓励她说: “刚开始不会写、写不好都不怕,勤着学、多思考,只要下功夫,就会有进步。”她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从那时起,彭敏瑞认真跟着同事、前辈学习防汛救灾相关知识,力求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细致。用她的话来说,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这是“物防”,想要把洪涝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做得更主动更到位,“人防”“技防”方面还得提升。

每天不止一次登录气象服务系统、水情会商系统,是彭敏瑞从事防汛救灾工作以来多年未变的习惯。

2016年太湖流域遭遇“超长梅”,梅雨总量大、历时长、强度大,进入7月后,太湖水位不断攀升逼近历史极值,1号台风“尼伯特”又强势袭来,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彭敏瑞在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防汛二处任副处长,负责太湖流域防汛救灾工作。自6月19日入梅以来,太湖水位一直在警戒水位之上。她每天紧盯着流域水情、汛情,早晚降雨的预报、太湖水位的涨落。

“那段时间神经绷得很紧。除了每天的常规工作外,还要按照国家防总相关负责同志的要求,启动调整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在此期间,彭敏瑞连续奋战、昼夜值守,超负荷工作20多天,有次晚上23时刚回到小区楼下,又被紧急召回准备材料。

7月8日,太湖平均水位达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二高水位——4.87米。彭敏瑞陪同国家防总相关负责同志紧急赶赴防汛一线,协助筹备国家防总太湖流域防汛紧急会议。

8月4日,太湖平均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超警历时 60 天,国家防总终止防汛应急响应,太湖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实现了环湖大堤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洪涝灾害损失。这场胜利的背后,也有她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

彭敏瑞说:“汛期特别是形势严峻的时候,我们一点儿都不能放松,因为我们提供的决策意见建议有时会直接影响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虽说紧张,但我能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用力——“为防汛救灾指挥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彭敏瑞毅然决定转隶到应急管理部,主动求新求变,迎接挑战。

“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到应急管理部。”彭敏瑞说,挑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到了新的岗位工作——黄河淮河流域处,面对机构改革后新的职责定位、新的工作环境,特别是要协调她原来从未接触过的淮河流域防汛工作,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现如今,她变成了处室负责人,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如何应对好这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她研究大江大河历史洪水和水利工程、国家防汛抗旱方案预案、防洪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了加强记忆,她把淮河干支流主要河道及重点防洪工程、蓄滞洪区的关键信息在白纸上用彩笔绘出,形成一幅幅精美的手工地图,贴在工位周边的挡板上。

另一方面,只要发生严重汛情,她总率先垂范,带头做好每一件事,带领处室人员应对一次次险情。

“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决定了黄河防汛救灾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彭敏瑞说,正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的,“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胁”。她明白,当前黄河“地上悬河”形势仍然严峻,小花间洪水涨势猛、洪峰高、预见期短、威胁大,滩区人口众多,流域内中小水库、淤地坝面广量大,安全度汛任务重。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暴雨洪涝灾害多发频发,历来是我国防汛救灾的重点流域。”彭敏瑞介绍,淮河水系“两头翘、中间洼”,上游坡陡流急、来水快,下游地势平缓、行洪慢,行蓄洪区数量多。她知道,淮河防汛抗洪工作时刻面临严峻考验,不能掉以轻心。

工作多年,对黄河、淮河流域的防洪特点及防汛重点,彭敏瑞早已刻在心里。

“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彭敏瑞是我们司的业务骨干。防汛抗旱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方案,各条大河的河道、水库、闸坝,她都牢记在心。”这是彭敏瑞留给珠江太湖流域处副处长康斌印象最深的地方。

“要了解一个流域,就要把流域里的内容吃透。比如我们接报信息称某地有突发汛情险情,我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地方属于哪个流域,主要灾害特点是什么,重点防范的对象是什么,这是防汛救灾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彭敏瑞说。

2020年7月19日,淮河流域干流王家坝站水位即将达到保证水位。淮河中游地处安徽北部平原,要承接从河南境内的上流倾泻而来的洪水,同时还要吸收周围平行密布的多条支流汇聚的水量。

处于淮河上中游分界处的王家坝站首当其冲,是中游汛情的“风向标”,水涨至保证水位,意味淮河流域的防汛形势到了十分严峻的时刻。

一旦水位持续不降,威胁流域城市安全,王家坝就会打开闸门,让洪水涌进宽阔的蒙洼蓄洪区。人们将让出耕地,让出家园,给洪水以“临时安置点”。什么时候开闸分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

当晚22时,彭敏瑞参加了国家防办和水利部的第三次视频会商。23时多彭敏瑞才回到家。

第二天凌晨3时多,王家坝站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心里惦记着淮河汛情的彭敏瑞睡不踏实,醒了过来。看到水位超保证,她骑着电动车急匆匆赶回了办公室。“王家坝闸的调度、蒙洼蓄洪区的运用是淮河防汛最关键的环节。”彭敏瑞说,当时国家防总的应急响应已经是Ⅱ级。

当天一早,国家防总主要负责同志与淮河防总、有关省政府共同分析研判淮河流域防汛形势,果断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分蓄洪水。王家坝开闸分洪,彭敏瑞说:“这是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运用,也是王家坝自1953年建成以来第16次开闸运用,上一次还是在2007年淮河大水时。”她立即整理相关资料起草报中办、国办的防汛抗旱简报。随着汛情发展,淮河另一些行蓄洪区陆续投入运用,她每天早晚跟踪掌握并报送淮河各重要控制站水文信息、行蓄洪区运用、人员转移、险情灾情及防汛工作开展等情况……

那段日子的焦灼状态,彭敏瑞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说: “大江大河流域性洪水的应对过程,快的话半个月左右,慢的话两三个月也有可能。一部分同事去一线抗洪抢险、昼夜奋战,其他同事通宵达旦开展汛情、险情、灾情及工作情况的汇总整理和分析报送,为防汛救灾指挥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这是我们的岗位职责,也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用情——“接到出差任务就拎包奔赴前线”

2021年7月17日至7月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了特大暴雨灾害。

7月20日当天,彭敏瑞彻夜未眠。郑州的汛情险情灾情牵动着她和同事的心。面对河南省持续发展的汛情灾情,她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全力配合做好国务院领导同志会商调度、一线指导防汛工作等的相关准备。同事王嘉航说:“那几天,彭敏瑞和我们加班加点,强度最大的时候连续3天,每天只休息不到4个小时。”

2021年8月至9月,根据司里工作安排,彭敏瑞作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国务院灾害调查组应急处置组主要成员之一,赴郑州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进驻式调查。

“接到出差任务就拎包奔赴一线,应急人就是全年值班、节假日随叫随到,赶去突发洪涝灾害现场更是家常便饭。但类似这样国家层面的自然灾害调查真的是头一次。”彭敏瑞说,出差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特别是到西北地区,野外厕所少。所以,跑一线时,她习惯了白天基本不怎么喝水。

防汛抗旱司的王文科告诉记者,自然灾害调查对于防汛抗旱司甚至应急管理部来说都是全新的工作,近两个月时间里,彭敏瑞“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休息过一天,为顺利完成小组调查工作贡献了很大力量。

一个多月的高压调查任务中,彭敏瑞最放松的时刻是每晚和女儿视频的时间。她会给女儿讲故事、哄睡觉。她最挂念的,还是女儿。

“调查更重要的是查问题、找不足,吸取教训、以案促改,真正提高工作水平,让郑州这样惨痛的灾害不再发生。目前我们正在部领导的带领下起草洪涝灾害防范应对的培训课件,指导地方防汛指挥长、应急管理干部们吸取郑州灾害教训,查漏补缺改进工作,真正让防汛救灾工作水平上个台阶。”说起工作时,彭敏瑞总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离不开深厚的知识积累。彭敏瑞对防洪相关法律法规和方案预案、主要江河防洪工程体系、防汛指挥体制机制等专业知识了如指掌。“在工作探讨中提到一个相关规定时,她能马上说出来自于哪部法律哪个条文。当提到一些防洪骨干工程时,她也能立即说出工程的具体位置、特征水位、什么时候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人不得不佩服。”同事黄远流说。

彭敏瑞在同事的眼中是“定海神针”,她不光自己能力强,还非常用心培养新人的能力。“记得刚确定分到黄河淮河流域处的时候,还未见面,彭处就通过微信给我发了很多学习材料,帮助我尽快熟悉情况,进入工作状态。”同事杨博说,在日常工作中,彭敏瑞总是先让新人自己先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再一起讨论,达成共识之后再接着往下做,这样既锻炼了新人的思维能力,也让新人对于工作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日前,全国妇联授予彭敏瑞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受到表彰的彭敏瑞为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而高兴和自豪。她说这是荣誉也是激励。

这不,彭敏瑞又在忙着做洪涝灾害如何防范应对的课件,她打算做个解决方案简明样板,供各地参考。她再一次强调:“我心中的大江大河就是为了百姓的平安而不懈奋斗。”

记者手记:

作为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的骨干力量,彭敏瑞特别能写,也特别能跑。每年她要写上百篇材料,跑遍黄河淮河流域所途经的各省份。

机构改革后,她已经连续3年协调筹备国家防总联合相关省份防汛抢险综合应急演练。今年,她要为党政领导干部防汛技能培训做准备。

彭敏瑞与记者交谈的过程当中,不时出现专业词语,例如警戒水位、保证水位、管涌、漫坝等。但她说得最多的是“百姓”这个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对于她来说,早已铭记于心。所以每次提供决策部署意见的时候,她和团队谨慎又谨慎,力求拿出最科学的决策部署方案。

临别之际,她对记者说:“我还要赶去部里,下午还要汇报洪涝灾害如何防范应对相关课件的第一稿。”说罢,她骑着电动自行车奔向她心目中神圣的工作岗位。

(富 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