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李长贵 靳朝慧)春风送暖,万象更新。随着融融春日驱散冬日的寒意,在一系列扎实有力举措的推动下,晋中灵石县王禹乡幸福小院于近期重新陆续开张,以崭新面貌迎接每一位老人,续写乡村养老服务的温暖篇章,助力“百村万户”幸福养老工程行稳致远。
王禹馒头“蒸”出反哺新路径
小产业托起“夕阳红”
“王禹馒头,手工制作,一元一个,既实惠又好吃!”每天清晨,王禹村日间照料中心的馒头房准时开张,新鲜出锅的馒头不仅满足了周边村民需求,更成为反哺养老服务的“金饽饽”。去年王禹村销售馒头5.6万个,收入2.8万元,去除成本外反哺日间照料中心1.4万元。王禹村的探索打破了传统养老服务依赖财政投入的固有模式,将“厨房经济”与养老反哺深度融合;利用闲置厨房改建标准化加工间,邀请村里会做面食的村民参与制作,既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又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造血”功能。馒头房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成为老人社交的“温馨驿站”。这种“养老+产业”的微创新,既保障了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更让“小馒头”成为联结民心、凝聚村力的“大纽带”。
回祖红事白事“理事会”搭台
柏苍返乡餐暖胃又暖心
回祖村立足本村村情,探索出自我造血新路径。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和红白理事会,承接村民红白喜事宴席,去年反哺日间照料中心1.5万元;这种“红白事反哺”模式,让日间照料中心成为服务村民、反哺养老的“双阵地”,既满足了村民“简办红白事”的需求,又为养老服务注入源头活水。柏苍村幸福小院则在清明节假期间推出“返乡暖心餐”,除了提供日常化的1元早餐和2元午餐,保障村内老人用餐,还推出了低于市场价标准的餐食向返乡祭祖的游子开放,既让游子尝到“家乡味”,又通过市场化运营新增收入用来反哺养老服务,这种“节日经济+乡情服务”的模式,既让老人享受稳定的餐饮服务,又通过“以新带老”的市场化运营反哺养老,实现“服务老人、凝聚乡贤、激活人气”三重效应。
柏明议事亭里“微治理”破题
小阵地织密自治网
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在建强组织、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等方面持续发力,实行支部书记带头坐班、“两委”成员轮流坐班工作制度,及时关注老人健康、提供服务,集中听取群众呼声、百姓需求。柏明村所辖东庄、南庄2个自然村由于距离主村近、常住人口少,未建设幸福小院,由柏明村幸福小院根据自然村小组长报餐信息提供“送餐入户”服务。探索开辟集体菜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参与种植,新鲜蔬菜直供幸福小院,既降低成本又让老人实现“劳动养老”。这种“群众事群众议议、老人事老人管”的自治模式,让幸福小院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如今,柏明村老人不仅是服务“受益者”,更是小院“当家人”,参与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形成“小事不出院、大事共商量”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