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网讯:淮安市司法局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围绕破解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探索出“政府全程主导、调保无缝对接、医患后顾无忧”的医患纠纷调处一体化新模式。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医患纠纷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4%以上,赔付金额4600余万元,较好地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障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被中央政法委、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2022年,中心着力打造 “智慧医调”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努力构建调解方式多样化、调解手段智能化、调解资源共享化的工作格局,让医患纠纷调处更加高效便民、权威公信。
政府主导:一个平台树立调解权威。医患纠纷难以解决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双方缺少互信。针对这一问题,在深入调研国内各类医患纠纷调解模式、反复分析研判各种模式优劣的基础上,考虑调解医疗纠纷同时应承担保障民生的职能,组建成立由政府主导、实体运作的调解平台,用政府公信力为医患互信注入力量。一是成立政府调解组织。2015年,经市委市政府同意设立城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为市司法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名,编外用工4名,受理城区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医疗纠纷调处案件,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机构设立、人员聘用、经费来源的公益性质,避免了其他因素对公正性产生影响。二是构建“一站式”调解服务平台。调处中心下设办公室、调解部、鉴定部、理赔部等职能部门,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为方便群众“踏进一个门槛,解决一类问题”,建立起“调、保、赔、防”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组建权威专家库。针对医患纠纷中遇到的医学、法学难题,成立了医学、法学专业委员会,组建医疗纠纷鉴定专家库,聘请900余名医学专家、68名法学专家为医疗纠纷调处提供专业、权威的咨询意见,确保医调中心作为第三方调解机构的客观性、公正性,从而取得矛盾双方信任,赢得人民群众满意。
市场运作:一项机制破解零和博弈。医患纠纷的矛盾要点,最终落脚到经济赔偿,往往医患双方心理预期差距较大,致使纠纷难以顺利和解。针对这一症结,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险,将赔付责任由保险机构兜底,同时通过保险经纪机制帮助医疗和保险机构抱团取暖,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是“调保结合”快速理赔。明确医患纠纷赔付必须通过第三方保险机构进行,打通调解结果对接保险理赔这一重要环节,有效抑制了医患纠纷矛盾扩大的利益冲动。调解成功后,医患双方在调处中心即可办理保险理赔手续,赔偿迅速到位,做到案结事了,既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又保障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二是“大数法则”共抗风险。针对医疗机构规模大小不同造成纠纷调解赔付标准不一的问题,科学运用“大数法则”,组织40余家城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责任险统保;引入保险经纪机制,委托保险经纪公司总代理,科学合理搭配险种、选择投保项目,既增强了议价能力、降低了投保费用,又提高了保险的实用性,使医疗机构实现从为完成考评任务被动投保到主动投保的转变。同时,保险经纪公司在医疗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积极主动介入理赔程序,极大缩短了理赔时间,有效防止矛盾态势扩大。三是“共保体”分散压力。针对单个保险公司承保压力大、承保意愿不高问题,积极推进医疗责任险统保项目,由4家保险公司联合组建“共保体”,与城区医疗机构签订医疗责任险统保服务协议,有效提高保险行业在医疗领域的整体承保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制在促进医疗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为医患双方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风险保障。
综合保障:一套制度强化风险管控。医疗事故的不可预测性,是医患纠纷易发生、易炒作、易激化的重要原因。在做好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同时,主动建章立制,在预防上狠下功夫,在时效上提高要求,避免医患矛盾激化升级。一是建立纠纷引导制度。中心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全天候提供报案、咨询服务,接到重大纠纷报案后,第一时间指派调解员赶赴现场处置,及时将纠纷从医院引导至中心,使矛盾冲突得到较好的控制。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联合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医患纠纷发生情况,指导、督促各医疗机构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化解工作。三是建立案例分析制度。对发现的具有苗头性的医患纠纷问题,及时提醒医疗机构。对典型案例及时分析总结,向医疗机构提出整改建议,指导其汲取经验、整改不足,对机构医疗提升服务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四是建立援调对接机制。将医患纠纷法律需求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一旦调解失败,可就近在中心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进入司法程序,有效防范风险外溢。
(淮安市司法局:李克喜 汪明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