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在线 > 河北 > 正文
倾情奉献不言悔——河北省魏县人民调解员杨文庆倾情调解的事迹
2024-04-25来源:廉政中国编辑:小编

  廉政中国讯  一场场纠纷得以顺利解决,一个个矛盾得以妥善化解,剑拔弩张的双方最后化干戈为玉帛……每当看到双方当事人最后握手言和时,杨文庆略感疲惫的脸上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为群众定纷止争,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稳定和谐添砖加瓦,杨文庆的每一次努力,都让他全力追求的这一目标更进一步。而当事群众的一面面锦旗、当地政府的一次次赞誉,在让他备感欣慰的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献身人民调解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在杨文庆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两行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倾情奉献,永不言悔。”他说,这既是自己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初心,也是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乡亲们心里的“明白人”

  在河北省魏县院堡镇以及北皋镇和前大么乡,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提起杨文庆,不仅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还会竖起大拇哥称赞他,说杨文庆是既热心又讲理的“明白人”。杨文庆是魏县院堡镇杨三家村人,今年已经56岁的他看起来没有一点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样子,而是一头黑发,精神奕奕,走起路来似乎呼呼带风。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杨文庆却又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年轻时就爱看报纸看新闻,国家的方针政策比别人了解得多的多。他还喜欢阅读法律书籍,谈起法律法规他也是头头是道。很早时候开始,邻居之间因为家长里短闹些矛盾和纠纷,都爱找他来管“闲事”,懂政策懂法律的他每次都能把这些“疙瘩”给解开,矛盾没有了,邻里和睦了,杨文庆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找他管“闲事”的也越来越多了。

  2016年春天,是杨文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个时候开始,杨文庆管“闲事”不再是闲余时间管“闲事”,而是把管“闲事”真正当成了“主业”。因为能力强,经验多,又深得群众信任,这年的4月份,杨文庆被魏县北皋镇人民政府正式聘请为人民调解员。

  在农村,地边树下、邻里之间,家长里短、锅碗瓢盆,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经常发生。一般情况下,这些矛盾和纠纷经人劝解大多会解决,也有一些矛盾和纠纷却演变成了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院堡镇杨三家村村民张某和杨某是前后邻居,两家之间的关系也挺好。杨某家的厕所位于张某堂屋的后边,厕所的粪池比一般家庭的粪池都大,由于家里养着两头牛,污水又多,几年前前边邻居张某的堂屋出现裂缝,张某认为是杨某家厕所常年积水导致,于是双方发生争执。后来,矛盾越来越僵化,双方互不让步,谁说谁的理,争吵更是不时发生,本来关系挺好的两家人也成了拳脚相向的仇家。争执无果,张某便把问题反映给了镇政府。镇政府多次做工作没有结果,杨文庆便出面进行调解。农村生活多年的杨文庆知道,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纠纷,有时候虽然是一些小事情,但往往都认为自己占理,很难一下子接受调解,不仅要从法律上讲清是非曲直,还要从人情上促进和解。于是,他到张家讲道理,再到杨家说缘由,从邻里之间财产保护的法律规定,再到乡亲们之间互谦互谅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一遍一遍地讲,一次一次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文庆的努力下,双方最后达成和解协议。杨某家的厕所粪池做了防水处理,张某也自己对房屋进行维修,闹腾多年的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事情过去之后,两人逢人便说,多亏了文庆这个“明白人”,否则不知道两家还会因为这事吵吵多长时间。

  村民王某和郭某是一对年轻夫妻,育有一个三周多的男孩。丈夫王某常年在北京务工,妻子郭某在家带孩子。由于长期两地生活,再加上性格不合等原因,在发生数次争吵之后,两人的婚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婚姻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两人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但在孩子的抚养与财产的分割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男方在外地反正不回来,念起“拖”字诀。女方则怒气越来越大,便到村里镇里要求政府给解决。两人也不到法院起诉,镇里做了几次工作也没成效,看似简单的一起婚姻家庭纠纷,硬是让两人给搅成了一锅粥。关键时刻,又到了该杨文庆出马登场了。

  杨文庆先给女方做工作,讲道理拉家常,让她为孩子的未来考虑,男方经济实力强,孩子如果随父亲生活,未来生活有保障。女方同意放弃孩子抚养权后,杨文庆又立即给男方打电话,希望他在财产问题上适当让步。当时正赶上疫情防控,出门不方便,事情刚有点眉目又不能拖得太久,杨文庆就靠电话做工作。往往男方这里打完电话,随机又给女方打电话,好多次打到电话没电手机关机。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上百次电话和苦口婆心的劝说,双方终于达成协议。2022年6月中旬的一天,协议拟就之后,趁着疫情防控形势有所缓和,杨文庆又开车拉着女方,赶到青兰高速广平服务区,和从北京赶来这里等候的男方回合,双方在协议书签字,一场纠纷终于化解。拿着签字后的离婚协议书,男方感慨不已:“为了我们的事,杨哥费了这么大的心,真的太感谢了。就冲着杨哥这份真诚,我还有啥可说的呢,谢谢您。”

  镇政府眼里的“大能人”

  上为政府排忧解难,下为群众解纷止争,“有事找文庆”,已经成为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处理矛盾和纠纷的一种习惯和共识。在被北皋镇政府聘请为人民调解员后不久,杨文庆又同时担任了院堡镇、前大么乡政府人民调解员。事实证明,北皋镇政府的眼光是正确的,2016年4月,刚刚成为人民调解员的杨文庆就顺利解决了一件让当地政府颇为头疼的事。

  多年前,北皋镇村民李某云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在法院已经终审判决的情况下,李某云及其家人由于打输了官司,固执地认为法院判决不公,多次到有关部门上访、缠访。当地政府以及人民法院多次派人上门做工作,讲政策,讲法律,但出于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抵触心理,李某云根本听不进去。与此同时,周围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也议论纷纷,“同情”李某云、指责法院的声音不断出现,不良情绪不断蔓延,直接影响了镇村工作正常开展。这时,受北皋镇政府的委托,杨文庆接受了对李某云的调解任务。公平公正又热心,名声在外的杨文庆与李某云刚一接触,李某云就敞开心扉,开始向他大倒“苦水”。杨文庆依照法律,结合实际,一点一点地向对方进行解释。已经凝固了很长时间的“疙瘩”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开,杨文庆就一趟趟到李某云家里跑。究竟家访了多少趟,谈了多少次,杨文庆也记不清了。一次次的促膝谈心,一次次的法律宣讲,摆事实讲道理,一连三个多月的奔波,终于让李某云解开了多年的“疙瘩”。趁热打铁,杨文庆又做通了另一方的工作,对方答应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做出一定的让步。最后,李某云彻底想通了,接受了对方的让步,也答应不再上访,困扰北皋镇多年的缠访到此终于解决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地区出现的一些涉访涉诉纠纷,或者地方有关部门处理不当,或者当事人想法偏执,这些矛盾和纠纷一时难以化解。而时间一长,矛盾便进一步激化,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老大难”问题。前大么乡郭枣林村村民郭某清,十年前在房屋建设时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乡政府当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了处理决定。郭某清对此结果不满,便和妻子王某云两人进行上访。由于违法越级上访,郭某清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而接访过程中其身份证又不慎丢失。这一来,郭某清夫妻便固执地认为当地政府是在违法办案,偏袒一方。基于这一认识,夫妻俩从此到省城,上北京,没休没止地长年上访,也成了让前大么乡甚至县政府历届领导都头疼的事。“有事找文庆”,2021年过年之后,乡里把这个谁也不愿意接手的“烫手山芋”交给了杨文庆。

  来到郭某清家里后,杨文庆并没有直接提这事,而是拉拉家常,帮着干点农活,村里的家长里短,地里的春种秋收,几番接触下来,杨文庆成了郭某清夫妻俩信任的老大哥。时机成熟,杨文庆开始与郭某清一件件聊上访的事。房屋建设时,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非法越级上访,公安机关依法行拘并没有错;身份证是不小心丢失的,人家道歉了咱也得原谅。再说了,这些年只想着上访了,家里的事情都给耽误了,不能再过这紧巴日子了。看着郭某清夫妻心里的“疙瘩”逐步被解开,杨文庆又告诉他们,乡里边做了大量工作,保证郭某清再建房时,邻居们答应都给予支持配合,同时还给他们争取到一笔农村建房贴息贷款。理,通了;情,到了;事,解决了。在杨文庆的细致工作下,在乡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郭某清夫妻终于彻底答应不再上访了。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直参与解决这一问题的县领导打电话给杨文庆,说他“给政府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帮了一个大忙”。

  家人们口里的“外边人”

  几年来,杨文庆共化解了近二百件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了十几件信访积案,受到了政府的赞誉和群众的好评,也一步步实现着他“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群众解难”的诺言。然而,这个名声在外的热心人、明白人,却亏欠了家里许多许多,成了不顾家的“外边人”。

  杨文庆从小弟兄三个,但两个哥哥早年夭折,就剩下他一人。家里已经九十岁的老母亲需要他照顾,八十多岁的岳母因病成了植物人也需要照料,每天接送三个孙儿上学放学更是离不开人。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还有七八亩庄稼需要伺候。儿女们都出去打工挣钱了,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地里的农活,这一切都落在他们夫妻两个身上。忙不忙?忙。虽然家里有这么多的事情,可当了人民调解员之后的杨文庆却偏偏经常不在家,往往在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见踪影。

  杨文庆的妻子%%,今年56岁,看起来却明显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杨文庆明白,妻子太累了,家里这些事两个人都忙不过来,何况自己又常常不在家呢,大小事情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不过,杨文庆也没有办法。矛盾调解是一份特殊的工作,一是需要反复家访,去个十次八次都是稀疏平常的事,再则每当调节进行到关键阶段,就得趁热打铁,否则当事人又会变卦,前期的工作就打了水漂。所以这个时候,自己家里再忙也得放下。

  有件事让%%很难忘掉。那是2021年麦收后的一天,当时88岁的婆婆患病在家输液需要专人看护,这天又是一个星期五,三个孩子都放假回家需要接。婆婆输完液后,让邻居照看一会儿,自己去接孩子回来,%%本来是这样安排下的。可正要出门接孩子的时候,有人打电话过来,说轮到他们家村南边那块地浇水了。麦收后的地里刚播种了玉米,所有人都着急着浇水灌溉,农时不等人,如果这次不浇水,下次再轮到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这边孩子得接,那边地里得去,家里婆婆还躺在床上,正需要的时候丈夫又去别村调解去了。就自己一个人,好几个地方又同时需要人,怎么办?%%当时真的傻眼了!五十好几的人竟然愁得掉下了眼泪。关键时刻还得靠街坊,她找了另外一个邻居,先去地里帮着准备浇地,自己接回孩子再去接替。那天,三个孙儿自己泡着方便面,照看老奶奶,%%一个人浇地到晚上十点多,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饿着肚子回到家。半夜才回家的杨文庆因为案子办得顺利很开心,喋喋不休向妻子说着今天的成果,而又累又困饭也没吃的%%早就睡着了。

  “在家的时候少,在外边的时候多,有时候真的分不清他算是家里人还是外边人。”%%说。不过她也明白,做啥事都爱较真的丈夫不是不顾家,是确实顾不上。

  忙得顾不上家也就算了,因为调解的事总往里面贴钱,怎么说也让%%有点难以接受。仅是电话费,杨文庆就比别人多出好几倍。儿子几年前那个了一辆车,出去打工用不着,这车就成了杨文庆的专车。开车就得烧油,%%虽然不知道这一年得花多少油钱,到万把块钱总会有的。%%有点抱怨地说,自己辛辛苦苦种的几亩地,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他的油钱呢。

  家人的辛苦与劳累、理解与支持,让杨文庆惭愧的同时更坚定了工作的信心。群众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和一句句诚挚的感谢,让杨文庆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领导们一次次由衷的赞誉,让杨文庆有了更强劲的动力。

  “帮助政府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我多年来从事矛盾化解工作的初心。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绝不辜负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们的信任。”杨文庆说:“我才五十多岁,还有很多时间。我会将人民调解作为终生的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