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方志坚)尤变清,于1990年参军,当年入党,1993年复员,1994年到太原市交通运输局工作。2015年3月作为扶贫队员进驻太原阳曲县南留南村(2014年3月到2014年3月在娄烦县扶贫一年),2017年7月起担任市交通运输局派驻南留南村第一书记。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驻村工作队作为一股中坚力量,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不管是驻村扶贫队员,还是第一书记,只要奋斗在扶贫第一线,就必须对得起“扶贫”二字,就必须拥有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担当作为。驻村扶贫十年来,我始终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驻村扶贫工作要求,扎根基层,心系南留南村村民,认真做好各项驻村帮扶工作。我们是党的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者,要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把“身”长期扎进“乡野泥土”,把自己当成“村里人”,用心用情倾听群众呼声、竭尽全力做好群众工作、身体力行办好民生实事,真正成为村情民意的“明白人”,群众冷暖的“贴心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沉下去、静下来、解难事、办实事、求实效,与群众实实在在干在一起,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驻村工作,软件材料是基础。但最终要实现脱贫致富还是要在因户施策,在加强干群联系上下功夫。入户调查走访是密切干群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没有什么比走访来的更直接更有效,要让百姓觉得你是自己人,有空就往百姓家里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经常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才能让贫困情况由枯燥的数字变为具体的详情。当我第一次走进我所帮扶的贫苦户张建刚家中,看到破败的院落,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2014年10月一次义务劳动变成一场意外的变故让年仅35岁的他下肢高位瘫痪,因病欠下了一大笔医药费,家里还有一个正上高中的孩子,母亲因为接受不了,哭的眼睛也看不见了,他本人更是一蹶不振。这样的家庭境况连我看到都觉得毫无希望,那天从我进到家里一直到我离开,他母亲一共说了5个谢谢,即使在我没有给她带去半点帮助的时候她依然心怀感激。后来我业余时间就去他家转转聊聊,再后来我们交通运输局通过赠送残疾人三轮车、助学金等等一系列活动,局领导每次都亲自去他家做思想工作,让我惊讶的是他愿意和我们说未来了,那种激情和希望,看到他行动吃力的身体却还满心斗志,我浑身一下子也充满了干劲,他说:反正要实现脱贫奔小康,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一味等、靠、要是不可能的。我被他的这种志气所振奋,现在每次看到他都觉得比之前更加开朗。在我所走访的贫困户中,虽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去万贯家财,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但在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中,却服务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期盼。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一个正在经历扶贫的干部,接触到贫困户,心里五味杂陈,累并快乐着,真的很想帮他们多做些实事。对很多贫困群众而言,资金是发展产业的拦路虎。记得有一户贫困户主动要发展产业,由于资金不足,想申请政策性扶贫贷款,在贷款过程中需要填写各种申请表,但由于他文化水平有限,面对各种表格绞尽脑汁、不断询问,还是无能为力。再加上身体残疾,来回县、乡办手续非常不便,看着他无助的神态,我就利用中午、晚上时间帮他赶写申请书、承诺书等材料,来回几次帮他去县里办审批,看到他拿到贷款时的激动和感激,我心里有满满的充实感、成就感、获得感。
这就是我,一个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其中几个小故事,对于我而言,是鼓励、是肯定、更是历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以此为训,始终牢记当初的承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平凡之我,平凡之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路上播撒青春,勇敢前行!
一、南留南村基本情况
南留南村位于阳曲县城的西部,是阳曲县黄寨镇唯一的贫困村,距县城3公里,阳兴大道、大西铁路、原太高速纵贯全境。由南到北辖龙兴、南留南、南留北、寺庄和大树坪五个自然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310亩,果园面积1126亩,退耕还林面积1225亩。全村现有564户,14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247人。
在坚定信念上与群众“聚在一起”。只有坚定信念、坚守初心,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自觉抵制工作中的不良之风,永葆青春的斗志与活力,在农村的广袤天地里实现自己一心为民的“驻村价值”。以踏雪无痕的赤子之心,扎扎实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解决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用忠诚干净担当呈现最美“驻村风景”。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要继续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以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为标准,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心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用情提升为民服务温度,做人民的“亲人”。
十年来的驻村帮扶工作中,南留南村的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脱贫致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800元增加到8000元,增幅超185%。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引进了桃树、玉露香梨、樱桃、白水杏、葡萄等新品种,种植经济林等经济农作物,新建了村民之家、农家客栈、休闲观光亭、绿化慢行步道、安装了天热气。“产业+景观”“基础+配套”“完善+升级”初步形成,强化了产业脱贫的主动力作用,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贫困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同步奔小康的幸福感,成为了全省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这十年来,交通局在修路、硬化广场、成立阳曲县首家“爱心超市”、小杂粮加工设备及包装袋捐赠共计投入280万余元,每年三个节日慰问年10万余元,协调其他帮扶单位资金160余万元。近几年来消费扶贫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累计销售农副产品共计58万余元。
二、带病坚守岗位,执着收获幸福
近九年的驻村帮扶工作,特别是担任第一书记后,在不分假日的超负荷工作中身体吃不消了。为保证帮扶工作的不间断,病情一拖再拖,在医生多次警告后,于2018年初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尽管医生再三叮嘱必须修养3个月,但刚到第40天,就又拖着病体回到了村里,回到了岗位。村里的发展可谓是蒸蒸日上,但身体的疼痛总是不时造访。最为难受的还是双目失眠的90岁老母亲和正值刚升初中的孩子,一老一少都得不到自己的照顾。只有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扶贫工作,把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融入群众,把南留南的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地推向深入。
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驻村期间,受到市乡村振兴局、阳曲县相关部门和黄寨镇领导对我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无私奉献、不断探索、不断支招鼓劲,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致富,虽然在帮扶的路上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让全村的贫困百姓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彻底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裕,从而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精准扶贫赢民心,群众感激赠锦旗。2017年至今收到了各自然村及个人赠送的多面锦旗,虽然感到欣慰和快乐,但更感受到了肩上重重的担子和责任。
从2017年任第一书记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2020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第一书记”;于同年被太原市妇女联合会授予“太原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21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奋斗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十年里,我见过夜里十二点巷道里明亮的路灯,也见过清晨四点半闪烁的辰星,改变的是日渐黝黑的肤色,不变的是对群众最真诚的笑容,褪去的是人到中年的“不服气”,收获的是公仆的“泥土香”。许多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费心费时费神,许多复杂的工作看似是“绊脚石”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垫脚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要脚踏实地,沉心静气,不折不扣抓落实,定能保质保量办成事。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主动走出办公室,迈开步子,走进群众心里,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到群众中间走一走,到田间地头转一转,让双脚常沾泥土的芳香,做到群众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主动融入群众事,深入群众的心,成为村民家中、田间地头的“常来客”。未来我将继续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乘势而为、挺膺担当,在广阔的基层大地上,绘就出“幸福到万家”的乡村振兴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