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在线 > 山西 > 正文
《多彩中华美美与共——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各民族银饰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幕
2025-01-12来源:廉政中国编辑:小编

  廉政中国讯(方志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025年1月12日,由太原市文物局、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桂林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承办的《多彩中华  美美与共——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各民族银饰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图片8.png

  在我国南方地区,世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等多个民族,其造型多样、种类繁多、纹样丰富,映射出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展现了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包容并蓄、绚丽多姿的繁荣景象。本次展览遴选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各民族银饰精品178件套,其中二级文物23件套、三级文物130件套,以银饰的种类、造型、纹样及工艺为切入点,根据银饰的佩戴部位,分为“银花钗头”“美佩环身”“镯钏绕腕”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头饰、身体部位佩戴的银饰以及银手饰。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太原作为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北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据点,有着北方民族豪爽豁达、质朴刚健等文化特质。《多彩中华美美与共——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各民族银饰展》的举办,恰是搭建起了南北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将南方各民族银饰所蕴含的细腻情感、精巧工艺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太原所代表的北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续写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交流互鉴的精彩故事。

图片13.png

  以展为媒,文明互鉴,多彩中华,美美与共。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它让观众在欣赏南方各民族银饰之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展览将有力地推动太原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道路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激励着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图片14.png     

  开展当日上午,为丰富观众体验、深化展览内涵,为展览添彩,太原市博物馆还特别举办了“生生不‘锡’溢彩流光”主题社教活动。活动吸引了近20组亲子家庭热情参与,讲解员王文君结合展览主题和文物特色,为观众们带来了生动详尽的讲解,让大家近距离欣赏了展出的精美银饰,对南方各民族银饰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解结束后,活动进入了创意制作环节,大家利用锡纸作为原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制作出一件件自己喜爱或印象深刻的“银饰”作品,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童趣和创意,也体现了银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览各单元介绍:

  银花钗头  在我国南方各民族的银饰中,头饰是最为讲究的一支。南方各民族佩戴银饰的特点往往是“头重脚轻”,其头部佩戴的银饰最多,越往下越少。在南方民族聚居地区,无论老少,他们即使着便装也会佩戴一两件头饰,着盛装时甚至会佩戴多达十几件的头饰。

  在南方很多地区,银饰常常作为爱情的信物赠送给心爱之人,以表达爱慕之情。古人将头发称为青丝,取情丝的谐音,梳理头发的梳子因此成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表示希望互许终身,白头偕老的心愿。十六排钱纹錾花银插梳,是瑶族盛装上的重要装饰物。一套两件,每件由16根银条绑系组成。每根银条上都錾有圆点纹,又巧妙地组合成钱币的纹样。钱币纹有着富裕显贵的意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16.png

  民国瑶族十六排钱纹錾花银插梳

  用银饰装扮之风,苗族最为盛行。在苗族聚居地还有着“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的说法。苗族酷爱银饰,从头到脚,几乎无处不装扮,充分体现了苗族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的传统观念,真不枉苗族姑娘们“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族三螺乳钉垂叶银耳环,形象地体现出苗族银饰“以重为美、以大为美”的特点。耳环的主体装饰是用菱形银片将三个中心有乳丁纹的螺形圆片串接,下面垂挂12条带链尖叶形坠,佩戴后耳环随着女子走动而摆动,灵动体现出女性的美感。乳钉纹,早在商代青铜器上就有出现,传承至今,在南方各民族的银饰上也是一种常用的纹饰。有学者认为乳钉纹为母系崇拜的象征,是为了感怀生命起源,表示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这也是少数民族对生命崇拜的体现。

图片17.png

  清苗族三螺乳钉垂叶银耳环

  美佩环身除了头饰之外,我国南方各民族在颈、胸、背、腰等身体部位上佩戴的银饰也不少,有银项圈、银排圈、银挂牌、银背托、银腰吊坠等。其中,脖颈处的银饰种类尤多,纹样的变化也较为丰富。我国南方许多民族视颈部为展现美的突出部位,这种美的展现通过佩戴银饰得以充分地实现。

  银饰是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要的日子,侗族姑娘们都会穿上特色服装,佩戴各种银饰,光彩夺目、艳丽多姿,显示着富庶、荣华。如意镂空银牌,采用镂空、浮雕等工艺制成,纹饰为仙人仙鹤麒麟,寓意着吉祥长寿。它的制作工艺精美繁杂,是研究侗族银饰制作工艺的珍贵实物。

图片18.png

  清侗族镂空如意纹银牌

  侗族旋纹银背托由两个部件组成。一件由中间粗、两端细的银条弯曲而成,银条的两末端盘成螺旋纹。另一件由两根中间粗、两端细的银条拼接制成,在拼接处立有一个多边形花型装饰,上面嵌有五颗银珠;银条的末端也是盘成螺旋纹。这件银背托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由于体积较小,因此是儿童使用。

图片19.png

  清侗族旋纹银背托

  瑶族八排龙鱼纹錾花银项圈,表面錾刻鱼龙纹饰,项圈边缘用银条盘制成16个乳钉形装饰。整件项圈简洁大方,又不失华贵之感。鱼龙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之一,被赋予富贵、勇猛、平步青云等吉祥含义。鱼纹,是南方少数民族银饰惯用的纹样。人们把鱼纹刻在银饰上,祈望子女繁衍、多子多福、生生不息。这件银排圈即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与融合,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图片20.png

清瑶族八排龙鱼纹錾花银项圈

  镯钏绕腕  银手饰也是南方各民族最常佩戴的一类饰物,多为手镯和戒指。手镯最早出现于汉代,用来赏赐有功之臣,所以不限男女,都可佩戴。如今,在我国南方各民族地区,仍有一部分男性会佩戴银手镯,且佩戴的数量不以一对为限,有时可多达八九对。

  手镯的种类繁多,造型变化多端,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南方各民族至今仍保持着手工制作银饰的传统。传统习俗中,侗族银饰加工技艺的传承是家庭传承,由父传子,代代相传。而与之相对应,侗族银饰财富的继承则是由母传女,代代添新。正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古老的工艺得以延续,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充分显示了南方各民族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

  侗族人面纹錾花银手镯,除采用錾花工艺外,镯体还是空心筒状,镯面为浮雕钉螺纹,并錾刻人面纹、鱼纹。鱼是侗族的图腾崇拜物,鱼在侗家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就有“一脚踩三鲤”“无鱼不成礼”“无鱼不成祭”以及“识鱼来认族”的说法。人面纹与鱼形纹相结合,反映了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以及银匠绘画创作的丰富想象。这对银手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都很浓厚,极富民族特色。

图片21.png

  清侗族人面纹錾花银手镯

  南方各民族喜欢佩戴银饰的原因,总结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战时方便逃难、战时保护身体、修饰美化仪表以及作为民族文化和信仰的象征。佩戴银饰的习俗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思考和总结。在南方,银饰的馈赠沿袭两个习俗:一个是作为传家宝,由母亲传给女儿,等女儿成为母亲后,又将银饰送给她的女儿,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另一个是作为爱情信物赠送给心爱的人。无论是作为传家宝,还是作为爱情信物,银饰体现的都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孔雀展翅美中美,妹戴银装花上花,银装越多花越美,朵朵银装映彩霞。”银饰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一件件精美的银饰背后,是一个集合南方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各种观念的精神世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