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和不亲近的人交流会更舒服吗?一些有效社交小技巧!
2023-05-16来源:央视网编辑:小编

  央视网消息(记者/杨绎霏):目的性社交太多、不知道在社交场合里如何表现得体、不想为社交花费太多成本……遇到这些社交难题时,回避社交的想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一项针对2001名18岁-35岁青年的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障碍。如何看待年轻人日渐降低的社交欲望?对此,央视网《新闻+》栏目记者连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慰,分析青年群体回避社交的多种原因,探讨有效社交的合理方式。

  《新闻+》记者:现在年轻人的社交欲望是否不够强烈?

  徐慰:我对此持有保留态度。所谓的社交欲望不强,可能是年轻人在面对面或者与陌生人的社交过程中会感到不适,又或是不愿意参加部分社交场合。

  他们的社交关注点可能不在面对面的现场社交,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社交欲望。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喜欢的社交途径,因为现在环境中使用的媒介相较以前有所差异,他们可能在社交媒体的途径中较为活跃。

  另外,现在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都是以前不能比拟的,大家没有足够的时间成本参加社交活动。

  还有一方面,现在的社交情形和以前不同。相较以前,现在年轻人的社交不重视基于物理环境的相邻或重合而产生的社交。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兴趣导向建立社交团体,更加关注是不是能够从里面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新闻+》记者:年轻人回避社交的原因有哪些?

  徐慰:社交回避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在于社交本身并不是很愉悦,它带来了一种不舒服的甚至痛苦的感受,所以产生了本能的回避。

  在心理学或者临床心理学有一个概念是社交焦虑,或者叫作社交恐惧。它的意思是我们在社交过程中,由于觉得自己不擅长社交,所以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会显得非常不自信,讲话时结结巴巴,不能够流畅表达自己的意思。在社交的过程中带有极大焦虑和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就会产生社交回避。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常见,通过电话的方式会让人更有社交焦虑。因为打电话比视频更有压力感,根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情况,打电话中有几秒钟的停顿,都会觉得特别尴尬。

  除此之外,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回避型人格,甚至有一种说法叫回避性人格障碍。有些人不太愿意和人有过多交流,会觉得和别人交流是一个很消耗的状态,甚至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善于社交,但其实他的内心可能是抵触的。这个偏好从生物性的角度来讲,与个人基因有关,有的人确实是因为遗传才导致不那么喜欢社交。

  另外,可能与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尤其在成长过程中,最早社交的对象是父母、家人,很多人的父母并不是采取支持的、温和的、包容的方式教养孩子,这样会令孩子丢失社交带来的积极反馈,所以长大以后孩子也不太愿意和别人社交。

  《新闻+》记者: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认为和不亲近的人社交反而更舒服?

  徐慰:亲人和年轻人的社交过程中,长辈会有一些要求,在各方面还会沿用以前的教养方式,这时候会给年轻人带来压力,它并不是和谐、愉快的社交氛围。往往面对一些关系很近的人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敏感,会特别在意对方是不是支持自己、偏向自己。多数人对亲近的人和陌生人的状态以及对他们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如果诉说困扰,得到的是更加评判的反馈,可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年轻人。年轻人更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那些基于过往经历的建议。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和一些不是特别亲近的人社交,反而感到很舒服。

  《新闻+》记者:有效舒适的社交是什么样的?

  徐慰:首先,每个人所需要的社交浓度不一样,对于有的人来说社交是充电,而对于有的人来说社交就是耗竭。

  社交没有统一的标准,好的社交氛围大家都会从中获利,每个人都会从社交中收获支持和认可,如果有这样的社交氛围,可能多数人都愿意参与到社交活动中。

  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如果不提前准备便很难进行流畅的社交。因为这种焦虑感会占据大脑的认知资源,脑子里本来想着要说什么话,但是全部被焦虑情绪占住,可以用来工作的认知资源就很少。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说话大脑会一片空白,其实填满大脑的不是空白,而是焦虑。所以打草稿是能缓解社交困难的方法之一,即使很焦虑,有了草稿,就可以看着把它说出来,也能完成社交的过程。

  另外,对于无效的社交我们要勇敢地拒绝。除了需要的必要社交,例如工作上的沟通,如果是和这些没有关系的非必要社交,大可以对此say no。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