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他被誉为“华夏忠孝第一人” 一个有味道的节日因他而起
2022-09-06来源:编辑:

清明是从何时开始从节气演变为一个祭祀节日的?历史的密码隐藏在另一个更为古老的节日当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介休古城,东望太行,西眺吕梁,汾河水从城北缓缓流过,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晋陕通衢之地。春秋时期,晋国在此设立邬县。西晋时,因纪念介子推而改为“介休”。一座城因一位功臣留下千古之名,历史的印记就隐藏在古城之南的绵山之上。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设计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出走。介子推作为重耳的布衣陪从一同流亡,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在重耳饥饿难耐之时,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炖了汤给重耳喝,才得以渡过难关。介子推对重耳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回到晋国继位称霸,史称晋文公。执政后,晋文公对那些曾经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仅没有请赏,还选择了辞官侍奉母亲,隐居于介休绵山。曾经最忠心的追随者,在辅佐晋文公成就基业之后转身离去,成为远离庙堂,不食君禄的归隐者。晋文公觉得愧对功臣,屡次派人寻找,却都不见踪迹,于是听信小人谗言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逼介子推出山,却没想到火借风势迅速烧了起来,失去了控制,大火烧山三天三夜,却仍未见介子推的身影,人们上山寻找时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颗大柳树死去了,树洞中留下写有血诗的衣襟: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把介子推葬于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不准生火,只能食用冷食,以示放火烧山,痛失忠臣之错。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民间禁火,百姓只吃冷食,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这是民间传说中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汉族传统中唯一用饮食习惯命名的节日。这一天要把上一年留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所以这个节日还叫禁烟节、禁火节。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吃冷食,并逐渐衍生出祭扫、踏青等风俗,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历经各朝各代延续至今,清明墓祭的风俗也正是起源于寒食。

今天,我国只有很少的地方,还保留着过寒食的风俗。在介休当地,人们素来有在寒食节祭拜介子推的传统,也依然保持了寒食禁火和只吃冷食的节日风俗。

绵山脚下的冀家庄,有两种专为寒食节而准备的传统面点,子推燕和蛇盘兔。这两种面点正是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也用于在清明节时祭祖先,祈愿后人兴旺、吉祥。面点蒸出来的时候,不让吃,先拿去祭拜祖先,在祖先的坟墓上滚上一圈,沾祖先的仙气,再让家里的孩子、大人吃。当地人相信吃了沾有祖先黄土的蛇盘兔,祖先会保佑家里最弱小的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在山西夏县裴介村,寒食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种名叫“枣蛋”的馍。这是裴介人纪念介子推的必备美食,白面掺上热油、鸡蛋,揉成黄色面团,用红枣、柿饼、核桃、麻花等食材作为馅料,待面发好后,擀皮包馅,捏成如拳头般大小的圆形,然后烧制。当地人介绍,最早的时候,“枣蛋”里面包的是鸡蛋和枣,枣象征着介子推,蛋象征着他的母亲,“枣蛋”相拥,象征着介子推母子相依为命,寄托了夏县人对他们的哀思,烧成焦黄色则是象征性地比喻介子推和母亲在绵山的火上滚打。

介子推被誉为“华夏忠孝第一人”,他的忠义之举和淡泊名利,一直是国人极力推崇的高尚品质。寒食这个风俗,最初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和推崇,千年如一流传至今。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寒食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只相差一两天,人们便经常把二者合一,清明便由农事节气演变为一个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纪念日。清明期间,回乡祭祖,追忆先贤的民俗,也由介休一城扩展至全国,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节日。

来源:中国影像方志 记住乡愁 我们的节日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