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摆渡人”,联想之星构建硬科技转化生态
2025-04-01来源:廉政中国编辑:小编

  微信截图_20250401231800.png

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方兴未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必由之路。承载着联想控股布局前沿科技的使命,2008年就投身硬科技创业赛道的联想之星,始终致力于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和前沿技术落地,以“早期投资+深度孵化”模式,构建硬科技转化生态,为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任督二脉”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这是氧化镓单晶材料。”在富加镓业展厅,公司董事长齐红基拿起一块巴掌大小的晶体向记者介绍,“相对于单晶硅,氧化镓制备的功率电子器件可承受更高电压、更大电流,具备更低导通损耗,被称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眼下已成为全球竞相布局的未来产业战略高地。”

  在全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竞逐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关键,富加镓业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展氧化镓材料研发的团队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2019年,我带领团队成立富加镓业,致力于氧化镓单晶及外延片的产业化。”齐红基表示。

  “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实现融合发展。”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对记者表示。

  不过,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仍存在一些堵点、断点和难点。

  “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很不错,但没有把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链和产业链一直存在着分离发展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张龙对记者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告诉记者:“眼下,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疏通堵点、连接断点、解决难点,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包括科创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耐心资本的培育和成长、创新机制和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

  “联想本身就是一家科技成果转化而诞生的企业,在四十年的发展中,科技创新一直是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在创办的时候,我们希望联想之星能够成为一支先锋部队,一方面用联想的经验帮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另一方面也实现联想控股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兼任着联想之星董事长的宁旻表示,“我们以联想之星为支撑,通过发现和培养科创人才、投资和孵化前沿科技项目,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发现培养科创人才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我记得2008年我们创立联想之星的时候,愿意投身创业的科研人员还非常少。而当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主动下海。他们一边连接创新链,一边连接产业链,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桥梁。”宁旻告诉记者。

  但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转换绝非一蹴而就。

  “科研人员创业往往面临‘三缺’。”宁旻表示,“一是缺资金支持,创业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和研发;二是缺专业人才,科技创业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缺市场经验与定义产品和企业运营的能力,这让科研人员在创业过程中容易走弯路。”

  下海前,齐红基就是一名科研人员。创业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好技术与好产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科技人员创业的短板非常明显,“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作为创始人通常拥有技术优势,但在团队组建、公司战略制定和运营等方面能力欠缺,这会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010年带领科研团队下海,助力高端装备润滑材料国产化的中科润美董事长王晓波也深有感触,“创业初期,我们就面临三重挑战:实验室成果与工业化量产的断层、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比如,虽然当时我们掌握了润滑材料的基础理论,但对工业化量产几乎一无所知。”

  毕业后便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事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的纪律,2018年创立中储国能后也发现,“企业家”和“科学家”大有不同,“企业家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比如资本运作,这是我当年在做科研时绝对不会接触到的问题。”

  齐红基、王晓波、纪律,他们除了都是投身创业大潮的科技人员,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参加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的学习。在特训班课堂上,他们学到了从企业创建到融资发展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实现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思路转换。“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已成为国内硬科技创业赛道的‘黄埔军校’。”作为特训班第2期学员的张龙评价说。

  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是联想控股为发现和培养科创领军人才,孵化科创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于2008年整合多方资源创立的公益性质的创业培训活动。联想之星总裁、主管合伙人王明耀介绍,成立至今,已经有1364名创业者参加了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课程,其中涉及高新技术企业866家,包括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这些企业中已诞生了1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61家成功上市。截至2024年末,学员企业融资总额超过4200亿元,总市值超过1.6万亿元,创造45万多个就业岗位。

  除了创业培训,联想之星还发起成立创业联盟,打造科技创业生态圈,目前已推出WILL大会、星友嘉年华、创业戈壁行、行业Club、星享会、星论坛、星董会、星友基金等多种创业服务活动,已成功举办400多场创业活动,服务创业者逾2万人次。

  加码“硬科技”投资

  谈起创业早期遇到的困难,纪律记忆犹新,“我们早期的项目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垫资去做设备的加工、测试,包括设备的购入和生产线的建设,比如我们在张家口建成的第一条生产线。再就是,公司要维持一支300多人的人才队伍,也需要大量经费。”

  为此,2020年正式运营后,中储国能两年多时间里进行了4轮融资,累计融资16.6亿元,这对于加快公司发展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联想之星作为最坚定的支持者,深度参与了中储国能Pre A、Pre A+及A轮融资,并提供了大量投后服务,助其快速成长。

  近年来,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各类要素中,类似联想之星的“耐心资本”的涌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PE/VC关注更多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机会。大约从2021年开始,‘投早投小投科技’渐渐成为主流,当下专注科技投资的PE/VC已经非常多,而联想之星创立之初便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王明耀告诉记者,“我们在早期科技投资领域已经形成一套‘根据地’打法,也就是在科研和人才资源聚集地,打造自己的根据地,积累了一定的判断行业和团队的经验。同时,我们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赛道的投资上,一直非常专注。”

  “投资就是投人,对于早期科技投资而言尤其如此。”王明耀举例说,“中科润美成立之初我们就进行了投资,原因除了公司团队的技术非常领先,产业化的前景非常好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王晓波的决心非常大,这在当时很少有科研人员愿意出来创业的情况下特别难得。”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对记者表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而联想之星在硬科技赛道的专注,正是联想控股“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长期战略的一个缩影。“整个联想控股体系,通过基金投资、供应链协同、投后管理与赋能、公益培训、金融服务等形式,目前已累计助力超1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宁旻表示。

  同时,联想控股将视野放到了更加早期的科技前沿方向上。2023年,联想控股成立了前瞻技术研究院,开始构建前瞻技术开放创新孵化体系,筛选前沿科技领域的前瞻性种子技术,与高潜力创新团队共同设计产业化路线、共创IP,为联想控股产业运营持续输送高潜力持股企业、技术与人才,推动联想控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联控前瞻技术研究院已与60余家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与两所高校及7家国内外企业启动了深度合作,并筛选了39项种子技术,进一步挖掘国内外‘技术+场景’创新合作的机会。”宁旻表示,未来联想控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让“种子”早日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