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在线 > 山西 > 正文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七场新闻发布会举行(晋城市)
2024-12-05来源:廉政中国编辑:小编

  廉政中国讯   12月5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七场新闻发布会,晋城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微信截图_202412052055552245.png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招宇:

  记者朋友们:

  欢迎参加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二十七场。特邀请到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田志军,副市长黄登宇,副市长张鹏飞,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晓雷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田志军:

  自古山西皆称晋,唯有此地叫晋城。晋城地处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和晋东南城镇圈的战略交汇地,史称“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晋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埋头苦干,推动各项工作“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稳中向好态势。

  下面,用“四个聚焦”“四个努力”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首先,聚焦“经济强”,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坚决扛牢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方位转型重任,全力以赴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2020年以来,晋城市GDP增速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两位,经济总量从全省的第七位跃升至目前的第三位,人均GDP稳居全省第一位;所辖的6县(市、区)中,有4个县(市)经济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十。可以说,晋城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次,聚焦“产业优”,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蹚新路。晋城的产业体系概括起来就是“1+5”,其中,“1”是指煤炭、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5”是指重点发展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优势产业,以数字化赋能实行产业升级。比如,煤炭方面,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晋城市既扛稳保供的“压舱石”,又勇当转型的“排头兵”。“十四五”期间,煤炭年产量由1.2亿吨增加到1.47亿吨,先进产能占比从78%提升到95%以上,2027年所有煤矿将全部实现智能化。重点发展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其中,光机电是“新赛道”,近几年,相继引进了康佳、中科创源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群。近3年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正加快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煤层气是“厚家底”,建成全国首个年抽采能力超过20亿方的煤层气生产基地,产量及增量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今年有望达到78亿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添“底气”。文旅康养是“金名片”,围绕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连续五年举办了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太行锡崖沟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晋城康养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攀升。现代服务业是“新优势”,实施了总投资280亿元的15个服务业龙头项目、200亿元的十大物流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两位,具有晋城特色的服务业新体系加速构建。数字经济是“新动能”,高标准建成了全国“千兆城市”,入选“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中国数字化治理百强城市”等榜单,数字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第三,聚焦“百姓富”,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上打样板。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一直以来就是晋城的突出优势。晋城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牵引性工程,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其中,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工程,连接全市90%以上的脱贫地区、90%以上的景点景区、9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产区,近三年累计带动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农村人口。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辐射3个县、13个乡镇、310个村。今年“五一”,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全面开放,带动40万人口受益。为了把产业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晋城市探索形成了支部领办、联建共富等“10种模式”,实践推广了资源开发、持资入股等“6项机制”。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其中超过1/3的村达到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5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可以说,晋城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四,聚焦“生活美”,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创一流。坚持把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每年滚动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围绕学有优教,近四年累计新改建中小学49所、幼儿园61所,新增学位5万个;高考连创佳绩,实现“四年六状元,县县有清北”;6所大中专院校、共4万名师生正式入驻丹河新城教育园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稳固。围绕病有良医,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建设心血管病培训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开诊,新改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柔性引进183名全国一流的医疗人才,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围绕住有宜居,开展园林式街区、社区和单位创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对主城区50公里的12条河流进行了系统治理,绘就出“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城市新画卷。在全省开展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晋城连续12年排名全省第一。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篇章。 

  人民日报记者:

  晋城提出要打造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北方样板市,这是一项光荣但是也很艰巨的任务,晋城是如何推动的?

  晋城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晓雷:

  “千万工程”经验是我们一直在学习领会、贯彻运用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坚持高位组织推动。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一号工程”,先后出台乡村振兴20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条、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28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导、乡村落实、全域推进的工作格局。

  我们坚持全域谋划布局。编制完善了“市、县、乡、片、村”五级规划体系,出台《村庄规划管理条例》,推动1542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全覆盖,构建“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

  我们坚持重大工程牵引。谋划实施了总投资超千亿的4大类88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以沁丹两河沿线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坚持“改污、改厕、改水”一体推进,使沿线村庄污水治理覆盖率由27%提高到70%。文旅康养带动工程,通过凤城康养示范区引领、“一县一大景区”带动、“百村百院”承载、旅游路网贯通等举措,让全市近一半的村吃上文旅饭、走好康养路。特优产业增效工程,培育11条特优农业全产业链,发布“太行一号”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十大特色专业镇,持续做大农村电商、庭院经济、乡村文创等新业态。在这里,我要特别推介一下晋城的特优农产品:我们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金湘军省长在今年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专门作了推介。我们还是中国荆条蜜和刺槐蜜主产区、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全国最大连翘种植基地。我们就是要通过发展壮大这些特优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我们坚持基层治理赋能。进一步建强基层队伍,下派1206名机关干部任“第一书记”,选派712名乡村干部跨村任职,为每村招聘一名大学生到村工作。进一步夯实网格基础,推动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健全网格治理组织、责任、力量、考核“四个体系”,科学划分4601个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攀升。

  同时,我们还坚持多元资金投入、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晋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一步,我们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为建设北方地区示范市探索路子、树立样板,全力描绘新时代的“太行山居图”。

  山西日报记者:

  据了解,晋城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力度比较大,全省城市工作会在晋城召开,能详细介绍一下晋城在推进城镇化方面的情况吗?

  晋城市副市长张鹏飞:

  谈到城镇化,我们往往有两个最直观的印象,一个是城镇人口的数量,另一个就是城镇发展的状况。就人口来说,晋城的城镇化率在最近十年中,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5.04%,排在全省前4。就发展来说,晋城下辖的6个县(市、区)中,有4个经济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十。在这两个直观数据的背后,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好中心城市。我们实施了总投资1162亿元、172个项目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在主城区内建设30多条城市道路,实施13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新改扩建92个公园、游园、城市广场;同时,整治背街小巷424条,新增停车位8.5万个,上线智慧晋城应用场景17个。通过这些举措,城市的交通更通畅了、面貌更靓丽了、治理更智慧了,居民生活也更便捷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突出县域载体。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也是多数人迈入城镇化的“第一站”。我们统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功能集成。在产业培育上,我们“一县一农产品”做优一产、“一县一产业链”做强二产、“一县一大景区”带活三产,各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县城建设上,我们高品质打造的丹河新城正在实现“人、产、城、文、景”的加速融合,“北方最美县城”呼之欲出。其它县也在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品质县城。

  三是着力以城带乡。一方面,我们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气化晋城”“大水网”、清洁取暖工程分别覆盖95%、98%、92%的城乡居民。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开展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城乡之间各美其美、两全其美,既深度融合、又双向赋能。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晋城是一座平安之城,幸福之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省第一,能谈谈这背后的“晋城秘诀”吗?

  晋城市副市长黄登宇:

  多年来,晋城市着力推动民生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主要念好三味“真”经:

  一是真金白银投入。坚持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优先级,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在民生事业上做“加法”,做到“大钱大方”。近3年,财政投入从234亿递增至342.9亿,三年增支108.9亿元,增幅达46.5%。另一方面,在行政支出上做“减法”,做到“小钱小气”。近3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让更多“民生清单”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账单”。

  二是真情实意服务。坚持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政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高标准建成了丹河教育园区,在全省率先免除高中学费。实施了市医院迁建、阜外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医疗水平显著提升。长护险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家推行市域“一元公交”全覆盖,民生保障更有力,百姓生活更安心。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入选国家标准化试点,“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被国办确定为全省唯一试点,晋城获评全国优化政务(投资)环境优秀城市。

  三是真抓实干担当。坚持把防风险、保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19个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三次获得“长安杯”,被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我们还实施了更高水平全域文明城市创建,晋城市和沁水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高平市和阳城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如今的晋城,“颜值”与“气质”并重、“晋善”与“晋美”同行,是一块宜居宜业宜游的福地。

  总之,我们将始终坚持民生为大,多做实事,让晋城百姓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央广网记者:

  作为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永久会址,晋城在推动文旅康养融合、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样板城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初步探索出一条晋城路径,能具体谈一下吗?

  晋城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晓雷:

  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晋城有丰富的文旅康养资源。一是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全国第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0个,全国第一;沁河流域分布着古城堡117座、明清古建筑15万间,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二是气候舒适宜人。地处北纬35度黄金宜居带,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1℃,夏均气温22℃,年均降水量680毫米,旅游舒适期长达7个月。三是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40.3%,全省第一;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4.5万个/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各类动植物资源1200多种,中药材750余种,小杂粮100多种,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四是多重政策叠加。晋城是联合国老龄所授予的“世界康养示范城市”,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加快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一是坚持全市域布局。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构建形成了“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二是注重全链条推动。坚持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精心打造了一批优质文旅康养产品,基本形成“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三是加强全要素保障。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全产业生态。四是突出全龄化康养。按照“全龄康养”理念,加快探索完善医疗康复、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八大康养模式。五是强化全方位宣传。坚持内宣与外宣、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政府宣介与企业营销相结合,统筹资源资金,打造宣传矩阵,不断扩大“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的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如今的晋城,已成为大众心之向往的文旅康养标杆城市。今年以来,又相继入选全国“十大热门黑马目的地”,上榜“国内中小城市热度最高目的地”。在此,诚挚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前来晋城观光旅游、康养度假:追一波古建流量,住一晚太行民宿,煮一壶连翘清茶,尝一口铁炉贡梨,品一杯相府蜜酒,尽情享受一段岁月静好的康养时光。

  山西新闻网记者:

  打造“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也是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和抓手,请问晋城如何扛好这个责任担当?

  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田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晋城来讲,就是要把光机电作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立足富士康深耕晋城30年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目前我市光机电产业已经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光彩蝶变”。

  首先,我想用三组数据,让大家直观感受晋城光机电产业的发展态势。

  一是从“1+30”到“1+130”。2019年,我们围绕富士康这个“1”,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吸引了30多家企业,形成了“1+30”产业链条。经过5年努力,如今在这条链上增加了100多家企业,形成了“1+130”产业集群。

  二是从“140亿”到“500亿”。2019年,晋城市光机电产业产值为140亿元,去年达到500亿元。可以说,光机电产业已成为晋城发展最快、势头最好、潜力最大的新兴产业。

  三是从“6人”到“100人”。2019年以前,晋城市光机电领域博士以上学历仅有6人。近年来,我们柔性引进7位院士、93位博士,实现了光机电高端人才“6”到“100”的快速增加。同时,我们还拥有4万名专业技师、10万名产业工人,在山西科技学院设立了光机电专业,组建了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每年培养专业人才近6000人。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强劲态势,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政策为基,构建产业生态。我们以晋城开发区为主战场,精心推出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全力破解科技、金融、人才等发展瓶颈,为企业做大做强厚植沃土。

  二是坚持以招商为要,推动集群发展。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只做“精准滴灌”。目前,我们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吸引“链上”企业上百家,形成了上下游协同互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三是坚持以创新为本,确保行业领先。我们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每年投入5亿多元支持科技研发。在全省率先成立光机电产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目前,晋城市引进的先进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6项“卡脖子”技术攻关,2个已经量产,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建设“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晋城有基础、有优势,也有信心。我们将继续用好自身比较优势,让更多企业追“光”而来、与“晋”同行,与更多人才因“光”结缘,携手奋“晋”。

  各位媒体朋友,晋城是一座晋善之城、晋美之城、晋级之城、晋升之城,当前全市上下人心思干、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高涨。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晋城、支持晋城,常到晋城走一走、看一看,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共同开创晋城更加美好的明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