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踏入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从起步开始,就与创新同频共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近年来,晋中市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苦练内功、补齐短板,敢于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路向“新”攀“高”,实现了从“低小散”向绿色转型的蝶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两会精神,深入实施“156”战略举措,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努力构建具有晋中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市民营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以确定性的转型升级对冲不确定的风险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敢于探索新领域、竞速新赛道的魄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民营经济是晋中最为耀眼的篇章。市委书记常书铭在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晋中民营经济之长在于以煤为基延伸出来的煤、焦、冶、炼等产业,要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紧抓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补齐长短腿,加快构建具有晋中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下的晋中大地,民营企业正以“智造”赋能,从大型机械制造到智能装备生产,从绿色食品加工到新材料研发……
由“黑”转“绿”
催生新动能
在位于介休市的安泰工业园区内,一排排阳光房引人注目,微藻在养殖池的恒温水中不断繁殖生长,泛着微微的绿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微藻竟然是用工业园内一家焦化企业的焦炉尾气饲养的。
曾经困扰工业生产的废气,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藻类生长的“营养剂”。作为一家专注于藻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型企业,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微藻减碳行业的先河,为山西焦化、钢铁、电力、化工行业碳减排走出了一条新路,年产藻片30多万盒。如今,这一变“碳”为宝的技术正在加速迭代升级。公司在今年与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引进开发复合型藻种,经过逐级驯化,已经初步达到了大规模生产的标准。
“该藻种的抗污染性更强,更容易存活,耐高温,同时我们还升级了采收工艺,让藻类产品的提取率从原本的30%提升到了45%,生产成本降低了25%,预计未来一年内可减少二氧化碳1000吨。”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说。
从“黑”到“绿”,既是一项艰巨的转型任务,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前不久,老牌煤企数字化转型后的成丰货运,成功入选了国家交通运输部降本提质增效名单。自2016年11月由山西贵恩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立至今,成丰货运抢抓“互联网+”机遇,凭借着不断自主创新、科研攻关,与全国众多一流的平台企业竞争赛跑,在市场惊涛中逆势前行、发展壮大。截至今年2月,已拥有全国2万多家大宗物流客户,整合社会车辆130多万辆,跻身全国网络货运平台前列。
山西贵恩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蔚洁表示:“成丰货运将继续打磨大宗物流数智化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致力于加快大宗物流运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为晋中传统行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由“小”变“大”
释放新活力
石头饼,是我省家喻户晓的一种传统小吃。靠着它,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从一个面饼小作坊成长为年产值数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小小的石头饼也从传统农村集市走向了大众餐桌,从晋中走向全国、全世界。
走进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石头饼生产车间,全自动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串联出一条“行云流水”的生产线:和面、成形、铺石、烘烤……每一道工艺流程都实现了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现在,榆次、太谷两个生产厂共拥有30多条生产线,光专利技术就达近百项,尤其是石头饼的生产,所有的工序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琛敏说。
制作石头饼的精髓在于石头的烘烤,既要完美复制石头饼的工艺,还要实现工业上的批量复制,石子成了技术关键。“我们连石子都是有专利的,材质、大小、空心或实心等多个要素都是精准敲定,甚至精确到了石头饼上坑洞的大小、面饼的薄厚,这样制作出来的石头饼才能达到最佳的外观与口感。”张琛敏告诉记者,小小的一块石头饼就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从专注研发到规模化生产,公司投入了上千万元研发费用。凭借自主创新,企业一路发展壮大,不仅石头饼饼干类单体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长度为270米的糕点烘烤线也是全国第一。
口味丰富、包装多样的石头饼成功上市,带动了衍生产品的持续热销,也带动了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依托山西“杂粮王国”资源优势,海玉园积极实施功能性产品战略,定位中高端粗粮、杂粮、功能性饼干、糕点和膨化食品,加强产品研发,成功推出了具有绿色、养生、健康功能的石头饼、饼干、馍片、面包、蛋糕、锅巴、薯片、小米饼等八大类百余种特色产品,智造高品质、好品牌。同时,打造专业的电商团队,与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线上平台开展合作,开启线上线下联合销售模式,将海玉的特色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以海玉和北方两个功能食品产业园建设为牵引,晋中市利用食品企业集中的优势,带动食品产业集群“原料生产—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创建”全链条发展壮大,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品牌培育、集群崛起,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更高的比较效益,“晋中味道”成为晋中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
由“粗”到“精”
抢占新市场
春风送暖,生机勃发,正是各行各业奋跃向上的好时节。祁县各玻璃器皿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师傅们紧张有序地赶订单、忙生产,铆足干劲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在电脑上,我们可以实时监控炉温、电压、电流、水质、单位时间耗氧量等数据,及时精准进行指令调配,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位于祁县昭馀镇的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宏艺一厂技术员郭双虎实时查看着“5G+数字化”工位上各项数据。他告诉记者,随着“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宏艺生产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正在实现由纯人工到人机并举、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全面升级。
过去几十年,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散乱粗放的初级阶段,也历经大浪淘沙的市场洗礼。乘着专业镇建设的东风,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一大批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改变了以往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在推动玻璃器皿生产智能化、工艺拔高上下功夫,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等方面也精益求精,推动玻璃器皿产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胜对此感受颇深。20多年前,他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大华只争取到1个半展位,还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2024年广交会,大华有16个展位,是玻璃器皿展区主通道最好的位置。
“是市场改变了大华的经营。”梁文胜说,这几年,祁县玻璃器皿企业组团走出去,几乎跑遍了国内外所有知名展会,县委、县政府牵头到大城市开推介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订单更多了,祁县玻璃器皿的品牌也叫响了。
如今,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达到62户,其中规模以上玻璃器皿企业15户,玻璃深加工、模具加工、包装等配套企业达到230户,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户。2024年,祁县玻璃企业完成产值31.51亿元,增长12.14%;带动专业镇由20亿级提升为30亿级,税收6188万元。
古老的晋商故里,一个玻璃杯子的价值正不断被挖掘、提升,在高质量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来源:晋中日报)